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资讯

重现十里桃花盛况——桂林市临桂区桃花江开展近自然修复案例

2024-05-23 17:25     来源:本网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重现十里桃花盛况

——桂林市临桂区桃花江开展近自然修复案例


◎ 袁文馨,杨彬彬,李正勇,高振何


桂林市临桂区桃花江黄塘村至龙头村段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范围起点为黄塘村公路桥,终点为沧头村漫水桥。项目以近自然修复的理念,实施环境治理、岸线生态修复、渠道和河道清淤清障等工程,构建以桃树为主的植物缓冲带,重现桃花江“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十里桃花盛况。

<<<沧头桥段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一、项目概况

桂林市临桂区桃花江黄塘村至龙头村段生态修复工程(以下简称桃花江生态修复项目)属广西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子项目。桃花江发源于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公平乡,流经桂林市临桂区和秀峰区后汇入漓江,是漓江“一干九支”中重要的一条支流,是桂林“两江四湖”山水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漓江风景名胜区内最富浪漫色彩的地方。

桃花江生态修复项目从截污控污、生态修复、节点打造、产业带动等4个方面出发,以“水环境优化治理+生态修复+乡村振兴”为目标,按“生态规划、生态设计、生态治理、生态管理、生态运维”的理念,设计“兰田堰坝生态区、大宅村堰坝生态区、跨河高铁桥生态区、道观桥山水人文生态区”四大生态分区,采取近自然修复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桃花江弯曲迂回、河畅水清、桃红柳绿的自然风貌。


<<<道观桥节点码头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桂林市经济、旅游的加速发展和自然灾害的频发,桃花江流域局部生态问题加剧。一是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桃花江水体被污染。桃花江沿河村屯基本无污水处理设施,乐和工业集中区污水管网不完善,部分沿岸养殖场选址不合理、经营不规范,污水直接排入桃花江污染河水。二是河床淤积阻塞,河道行洪受阻。不合理的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行为,导致部分河道淤积,影响行洪。桃花江属于典型的山区性河流,洪水暴涨暴落,流量与水位变幅大,两侧天然岸坡受洪水冲刷崩塌,土壤侵蚀严重。三是沿岸植被遭破坏,生态系统多样性差。受河水冲刷和人为活动影响,桃花江沿岸植被退化,部分河段植物稀疏、品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桃花”特色逐渐消退。

三、措 施

1.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一是实施控源截污,从源头阻断污染物的排放,关闭乐和工业区集中排污口,将污水引入市政管网进入污水厂处理,修复破损管道,减少污水外渗桃花江。新增沿江24个村屯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对村屯进行雨污分流,对收集的生活污水采用高分子材料制作的AA0一体化设备+生态人工湿地进行处理,水质达到GB/T 18919-­2002的一级B标准后排放。二是培训、指导沿河农民开展科学施肥、施药,加强测土施肥力度,逐步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在桃花江沿岸植物稀疏段落补植、补种植物形成隔离带,截留农业面源污染,选用黄菖蒲、狐尾藻、茭白等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提升净化效率。三是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限期整改、搬离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

2.以近自然理念,实施河道修复。一是采用环保疏浚工艺,疏通河道“毛细血管”,清除污染淤泥。项目实施河道清淤疏浚面积13142平方米,恢复河床自然状态。二是实施物理清障。拆除拦河障碍物5处,清理河道的桥和坝前淤积的树枝、垃圾,畅通水系。三是生态护坡。在保留原有河道自然弯曲形态的同时,摈弃以往生硬的水泥护岸护坡方式,改用松木桩护脚、叠石护脚+植物措施护坡、宾格网笼护坡,整个项目仅用了2.5吨水泥,共修复受损岸线21处,修复生态码头20座,在岸坡布设5000米生态步道,为市民提供休闲空间。四是尽量减少施工对原生生态的影响。通过自制船舶搭建浮台配合挖掘机施工,实现水上打桩,避免施工机械设备碾压农田、破坏植被,造成土壤板结,最大程度保护原生土壤和植被的完整性,减少生态系统扰动。同时,改良竹排从水路运输主要修复材料,避免施工材料运输对河堤及沿岸植被的二次破坏。

3.以“桃花”为主题,恢复岸边自然植被。针对桃花江岸线植被受损问题,在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兼顾生态功能、空间结构、季相变化和景观效果,采用近自然的植物群落配植设计,乔灌草结合恢复河岸植被,形成错落有致的近自然植物空间。岸上以桃树为主,搭配垂柳、油桐、枫杨、乌桕、枫香等固土能力强的观花、观叶乡土乔木;灌木层用火棘、肾蕨等本土植物;草本层种植水杨梅、紫云英等须根发达的本土植物;再通过近自然的嵌入式种植设计混播多种草种,搭配常青藤等本土藤蔓。岸下利用狐尾藻等乡野水生植物加以修饰,形成立体多层次、复合多样化的观赏型近自然植物群落。

<<<大宅村节点堰坝修复前后对比
<<<高铁桥节点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四、主要成效

1.水质净化达标,河道畅通无阻。全面清退周边养殖污染区,彻底清除上游及沿线直排口污染源,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控制。拦河障碍物全面清除,河道行洪恢复正常。在桃花江流域共敷设污水管道约7500米,修建17个污水处理站,收集沿线21个自然村约1400户生活污水,清除14000立方米淤泥,实现桃花江干流由原来的Ⅳ、Ⅴ类水质向Ⅲ类水质转变,保障桃花江水质稳定在Ⅲ类水、漓江水质稳定在Ⅱ类水的标准,水源涵养面积由18万平方米增加到25万平方米。

2.河岸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修复河道11.24千米,治理护岸11.18千米,修复受损岸线21处、生态码头20座。补种桃花4 528株,恢复乌桕、枫香等植物21种,新增植物65种,恢复动植物种群20多个,两岸林草植被覆盖面积95%以上,恢复率25%以上。流域沿岸植物缓冲带明显恢复,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建成生态廊道、生态保育基地,越来越多的动植物“落户”桃花江。

<<<桃花香区高铁桥段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桃花春区码头生态修复前后对比

3.“桃花源”重现,百姓幸福感增强。桃花江生态修复项目依托地域特色,打造“桃花源”“桃花春”“桃花香”“桃花醉”“桃花思”等五大特色田园风光,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碧波荡漾,十里桃花”景象重现。沿河两岸堤、路、园等基础配套设施全面完善,增强了河岸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了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周边水系及下游水质安全稳定,保障了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保护耕地面积约367公顷,惠及沿河群众3600余人,改善了人居环境及乡村风貌,提升了乡村宜居度和村民幸福感,增强了群众生态环保意识。

4.助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桃花江生态修复项目以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核心区为契机,结合当地特色打造生态产业链,助力桂林市旅游业提质增效,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周边区域价值的提升。每年吸引上万游客观光,带动临桂区每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人均消费1000元/人次,旅游收入50亿元以上,辐射周围4个村委、24个自然村,为上万人提供就业机会,约7000人获得生态红利,有效提升当地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第一作者单位: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

(图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统筹提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