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及部委网站
- 市级自然资源部门网站
- 直属单位网站
- 其他相关网站
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
——防城港市实施生态海堤建设案例
◎ 唐上平,李啸宇,文振钊,袁文馨
2012年以前,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因护坡年久失修、滨海植被生态环境恶劣、海岸侵蚀等问题,海堤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滨海湿地环境质量堪忧,区域陆海生态联通通道遭到严重破坏。为改善滨海生态,2012年防城港市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首次将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理念综合用于海堤生态设计,开展了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采取修复潜坝后侧和堤前滩涂红树林、建设堤前潜坝和铰链护坡砖、投放堤脚人工鱼礁、构建海陆过渡带植被群落等举措,探索出“红树林+海堤+滨海植被”的生态海堤模式,实现了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
一、案例背景
防城港市位于北部湾畔,是广西唯一既沿边又沿海的地级市。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项目区生态海堤所在红沙环区域位于西湾沿岸,是防城港市港口区和中心城区的过渡区,也是防城港市重点海域海岸带组成岸段之一。项目区内主要以生活居住、旅游服务为主,是防城港市行政中心。
2012年以来,防城港市实施了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项目。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水文条件,因地制宜,在不同类型的岸线采取不同的海堤建设方式,整体设计。该项目分三期实施,共修复海岸线3200米,其中一期修复岸线803米,二期修复岸线900米,三期修复岸线1497米;建设潜坝282米,亲水平台561平方米,栈桥1675米;修复红树林面积1公顷,海堤护坡面积1.0645公顷,投放堤脚鱼礁750组,生态海堤用地总面积20.69公顷。
二、存在的问题
1.简易海堤防灾减灾能力差。护坡年久失修,坚固性、安全性降低;海岸侵蚀严重,甚至直抵海堤堤脚,直接威胁海堤安全;护坡植被稀疏,石砌堤身裸露;陆地流失土壤直接向航道淤积,增加汛期排洪压力。
2.滨海植被生态环境恶劣。堤前平行于海岸线的潮沟水深流急,严重威胁红树林生存;海堤陆侧缺少植被,松散表土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海岸排污口流水直接冲刷滩涂,形成低洼潮滩,造成周边红树林滩涂的崩塌,滨海湿地环境质量堪忧。
3.生态防护通道遭受破坏。裸露生硬的物理海堤破坏了区域陆海生态联通,岸边无生物通道,被戏称为“滨海不见海,近水不亲水”。
三、具体做法
(一)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增强海堤减灾防护能力
项目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8个准则和标准,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将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理念综合用于海堤建设,对海岸植被、防护海堤、滩涂、护坡、陆地等分区要素,进行多位一体的综合考量,并根据不同区位要素条件,实行不同的建设方式。通过在海堤外侧建设水下潜坝,防止受损河床冲刷加剧及红树林前沿滩涂崩塌,整治形成红树林宜林地,开展红树林移植修复,促使岸线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逐步回归,提高滩涂抵御风、浪、流等侵蚀的生态功能。在裸露的海堤表面铺设铰链护坡砖,在护坡砖缝隙内填土,种植滨海藤本植物,提升海堤植被覆盖度。在兼顾安全、生态、景观功能的同时,增强了海堤减灾防护能力,实现了生态与减灾的协同增效,切实增进了民生福祉。
(二)构建生态海堤分层模式,联接海陆生物通道
根据海陆过渡带生物演替规律,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整治项目在垂直空间上构建了“红树林―海堤―植被防护”生态海堤分层模式,共有五层生物结构。
第一层为红树林或盐沼植被,它们是“海岸卫士”,能够削弱海浪、阻止土壤流入海中。第二层为堤脚鱼礁,鱼礁为中空的六方体和四方体,底部留空,顶部有3个小孔,既可提供异质空间,又能起到破浪作用,促进潮间带湿地系统性恢复,为近岸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和繁衍场所。第三层为耐盐、耐淹藤本植物垂吊护坡或半红树植物恢复区,在堤脚鱼礁与当地平均高潮位之间,形成海陆生态过渡廊道。第四层为藤本植物双向护坡、花卉梯田式护坡或草皮护坡,位于特大高潮位与城市标高之间。第五层为城市标高层季雨林群落,用于重建地带性季雨林。第四、第五层联合构建城市生态系统,为陆地生物、鸟类提供庇护和繁衍场所。在垂直和平面交错空间上,各层的功能区块通过步道、阶梯和平台相连接。根据当地海陆过渡带植被物种生态位分布规律,项目组筛选了33种乡土滨海植物,构建了海洋高等植物群落→海岸刺灌丛→季雨林海陆过渡带稳定群落,联接了海陆生物通道,使滩涂、海堤、陆地成为一个整体。
(三)制定监测和评估方案,建立多要素评价指标体系
为保证生态理念贯穿项目的顶层设计、工程设施、动态监管及后期长效反馈等环节,项目组制定并落实了全周期监测和评估方案,实行“生态顶层规划→工程设计→生态符合性审查→施工指导”的管理程序,确保生态理念落到实处。建立多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对工程短期绩效和长期综合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通过实施动态反馈调整,建立多要素的红树林海岸生态海堤概念与工程示范技术体系,有效辅助工程建设管理决策。
四、主要成效
(一)生态海堤防护成效显著
项目修复后,堤前滩涂红树林面积为9913平方米,较修复前增长了45.23%,红树林覆盖度由原来的5%提高到85%,红树林消浪护岸作用进一步增强。同时,在海堤护坡上恢复乡土植被,海堤抵御风浪的能力显著增强,海岸土壤侵蚀明显减弱,海岸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防潮标准为20年一遇,建成以来,经受10余次台风考验,最大风力14级(2018年)仍安然无恙。“红树林+海堤+植物护坡”的生态海堤组合模式大大提高了西湾红沙环海堤的防护功能。周边渔民选择此处为渔船避风停靠点,年停泊避风渔船200艘次。
(二)提高了海堤生物多样性
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建成后,每公顷新增生物量碳汇18.23吨,总生物量碳储量增加18.07吨。新建人工红树林中大量桐花树和少量白骨壤自然恢复,大部分秋茄和桐花树植株已实现自我繁衍,形成了稳定的秋茄―桐花树群落。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数量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2018年滩涂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指数分别提高了31.94%、62.99%、555.16%和12.05%,个体平均重量比2012年增长了3倍,体型较大的底栖动物种群不断增多,滩涂生物多样性逐渐丰富,生物群落稳定性日趋上升。
(三)实现海堤生态景观化
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的优美滨海景观已成为防城港市的一张海洋生态名片和网红打卡点,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据2019年数据,在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周边楼价市场溢价率为56.76%,生态溢价是生态海堤投资总造价的70.5倍。2022年,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接待国内游客7万人次,国内旅游消费约70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五)创新模式引领全国
集生态与减灾协同增效的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具备了自然岸线的基本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其经验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2017年,西湾红沙环海堤作为我国第一条生态海堤,被国家海洋局选送进入国家“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西湾红沙环生态海堤模式入选《广西海洋生态环境修复行动方案(2019—2022年)》,已为广西16条海堤(总长78.50千米)开展生态化改造提供指导、借鉴。2023年9月,在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上,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广西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海堤生态化建设项目成为8个案例之一,向全球广泛推广。
(第一作者单位:防城港市海洋局)
(图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防城港市海洋局、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统筹提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