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及部委网站
- 市级自然资源部门网站
- 直属单位网站
- 其他相关网站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奏响“丰收曲”
——龙州县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耕地质量案例
◎ 韦翠志,秦 勇,郑丛旭
崇左市龙州县龙州镇塘巧村、东合村耕地碎片化严重、水田面积少,耕地质量不高,制约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州县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推动耕地“小块并大块”,着力开展“旱改水”项目建设,在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的同时,有力助推农业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项目概况
塘巧村、东合村位于龙州县龙州镇西部。塘巧村面积1848.2公顷,有9个自然屯,人口2042人;东合村面积1658.7公顷,有11个自然屯,人口1635人。项目区内低效林地面积较大,大部分为速生桉,分布零星散碎,不成规模。长期种植速生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区域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引发土壤面源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村庄基础设施薄弱,耕地碎片化严重、水田面积少,制约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改善农业耕作条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变农业落后面貌,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龙州县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谋划实施了崇左市龙州县龙州镇塘巧村、东合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于2020年5月获批复立项,实施规模3507.1138公顷,总投资10.93亿元。通过开展农用地整理、耕地提质改造、水利设施修复、村庄环境整治等建设,实现新增耕地111.7392公顷,新增水田1438.0181公顷。项目区内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整治后的塘巧村板塘屯片区
二、存在的问题
项目区土地利用粗放,耕地碎片化严重,连片度不高;耕地种植林木较多,土地利用率低,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不高;农业生产道路及农田排灌设施年久失修,水利设施基本瘫痪,农业生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项目区缺乏统一规划,部分村庄建筑分布零散,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人居环境较差。
三、主要措施
(一)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龙州县充分利用土地政策,统筹耕地资源,印发《龙州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方案》《龙州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龙州县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耕地提质改造(旱改水)项目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以回购项目形成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有效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规划先行,统筹考虑综合整治布局
根据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以及生态修复、林业等专项规划要求,龙州县落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农业种植、农业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生态保护功能分区要求,保障各级规划任务有效分解,以及各类要素传导有效衔接,保障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协调发展,实现多规合一。
(三)开展耕地整治,提高土地生产力
龙州县大力开展耕地提质改造和补充耕地项目建设,提高耕地产能。通过实施崇左市龙州县龙州镇塘巧村、东合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现新增耕地111.7392公顷,比原有耕地面积1853.6596公顷增加了6%;增加水田面积1438.0181公顷,比原有水田面积166.9038公顷增加7.5倍,耕地等别提升1至2个等别,新增粮食产能2060万公斤。
(四)建设排灌渠道,恢复水利设施
洞桂水利设施是项目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因年久失修已废弃。龙州县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全面修复洞桂水利设施,共计修复总干渠32千米,支渠5条共11.5千米,令洞桂水利重焕“新生”。同时,通过新建600多米长的渠道,将项目区东北部平均水流量保持在4立方米/秒的岜凌泉水引入洞桂水利,使项目区农田自灌率达到70%以上。
(五)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环境向美丽宜居升级
龙州县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在项目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该县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聚焦村庄亮点,以塘巧村卜必屯、岜凌屯和东合村板盆屯等为重点,对各屯房屋立面进行统一美化,已建设新文化小广场8处,硬化靓化屯内道路3.2千米。累计投入500多万元对板盆、楞贡、弄行、噤塘、岜凌等屯排污处理系统进行提升改造,安装太阳能路灯320余盏。同时,在各屯开展“清脏治乱拆违增绿”活动,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村屯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
<<<岜凌河修复前后对比
四、主要成效
(一)耕地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新增耕地111.7392公顷,新增水田1438.0181公顷,项目区内大部分耕地质量等别由原来的旱地9等、10等提高到了现在的水田7等、8等。测产结果显示,项目区水稻亩产达600斤以上,耕地质量大幅提高,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项目区恢复和建成大量相互连通的排灌设施,实现“田成块、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标准,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大幅增强了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三)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利用相关节余指标交易收益反哺,实施人居环境改造,美化了村庄环境,提升了田园风貌。村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四)农民增收渠道明显拓宽
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后,项目区旱改水的农田由农业种植公司统一进行机械化耕种,农民通过收租金并返聘到农业种植公司进行田间管护获得报酬。塘巧村脱贫户黄龙江,在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务工每月工资1200元,同时帮助农业种植公司种植、管护水稻每天可获得130元的收入,每年稳定增收2万余元。同时,原有碎片化土地流转后,当地农民进一步挖掘农田优势,在水稻收割后,在田间放养鸡鸭。这种小型种养结合方式,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多元化,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迈出了乡村振兴的“新步伐”。
(第一作者:崇左市自然资源局)
(图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崇左市自然资源局、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统筹提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