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声音

河池市东兰县绿水青山赋能红色文化旅游,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2024-11-16 09:35     来源:本网     作者:蒋立敏  陈贵梅  黄荣强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案例背景

东兰县隶属河池市,地处桂西北,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同时,东兰县还享有“自治区级生态县”“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东兰县坚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科学规划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格局,积极谋划“红色+”“生态+”“人文+”等旅游路线,走出了以红色固本、红绿融合为鲜明特质、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路。

东兰县江平月亮河长寿村
东兰县兰木乡村农业示范区

(二)核心机制

东兰县坚持绿水青山赋能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与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摸清了“红色资源”的分布、适宜的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了红色旅游保护与开发格局;通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充分盘活了土地要素,有效保障“红”“绿”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推动了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发展。

(三)具体做法

一是开展调查评价,摸清“红色资源”家底与发展路径。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红色资源”家底。河池市依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在东兰县探索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以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数据,建立“三调”用地分类与城市、森林等6大生态系统类型的转换模型,调查并建立包含红色旅游区在内的91项东兰县生态产品四级目录清单,摸清东兰县生态产品种类。在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的基础上,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摸清韦拔群故居等29处红色旅游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建立了红色旅游区、红色路线分布图,并对生态产品调查成果建立“一张图”数据库,实现对生态产品数量、分布等底数情况的信息化管理。开展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从生态系统服务、开发利用现状、限制性因素等3个方面共计14项指标开展东兰县生态产品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出东兰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康养”“生态+补偿”等4种“生态+”模式为主导。其中,“生态+康养”主导实现模式区主要分布隘洞镇、巴畴乡和金谷乡,适宜利用红色文化、长寿文化等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建立基地—小镇—村的发展体系和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等,打造长寿健康品牌,建设区域高端生态康养中心。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塑造红色旅游保护和开发格局。优化红色旅游保护与开发格局。出台《东兰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以武篆镇众多红色革命遗迹等红色文化为主,打造东兰红色文化中心,以G78汕昆高速沿线打造东兰红色文化带,结合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的分区,串联主城区、武篆镇等重要红色历史保护节点,划定了红色文化魅力区、坡豪养生山水魅力区等6个魅力单元,明确了东兰县红色文化保护、红色资源与山水资源协同开发的空间格局。规划旅游项目空间布局。在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了旅游项目在各乡镇的分布,优化配置旅游产业用地指标,将57个旅游项目纳入重大建设项目库,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约1000公顷。自2006年以来,东兰县累计落实了旅游项目用地505.02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481.51公顷,保障了旅游产业的用地需求。

东兰县壮乡英雄文化园

东兰县韦拔群纪念馆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与要素配置,保障产业“绿色”发展用地。2021年以来,在武篆镇江平村等15个村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耕地提质改造、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工程,项目总投资额约13亿,涉及整治区域3.2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334公顷,盘活集体建设用地925公顷,推进了东兰县红色甜源田园综合体、香河漂流生态旅游景区等项目建设,保障了红色文化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用地需求。2022—2023年期间,在武篆镇、三石镇、长乐镇等乡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1万亩,引导居民开展轮作立体种养,发展“稻+马蹄”“稻+无公害蔬菜”等轮作模式,营造四季乡村田园景观,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了红色旅游发展的绿色景观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四是深挖“红”“绿”融合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新发展。系统开发红色景点。致力于将东兰建设成为全国红色旅游胜地,以“修复一处旧址、打造一个景点、带活一方经济”为理念,打造了5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点景区、10个全国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11个“红军村”,20个红色景点被纳入广西“打卡红色教育基地”目录库,先后推出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精品路线9条,吸引了900多家单位8万余人开展“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活动,形成红色文化联动效应。打造“红”“绿”融合产业链。探索“红色历史+民俗风情”“红色精神+康养”“红色底蕴+美丽乡村”等模式,先后建成红水河第一湾、壮乡将军纪念园2个红色旅游4A级景区;探索推行“村社企合一”发展模式,因村制宜与企业、合作社通过异地置业、合资合作、联营共建等方式做大做强中草药、油茶、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将“红色八景”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四)主要成效

一是实现了绿水青山赋能红色文化旅游发展。2023年,东兰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县内主要流域红水河水质和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3.36%,71.4%的乡镇获评为自治区级生态乡镇,4个生态景区获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各村引进农文旅一体化旅游项目夯实了绿色基础。2023年以来,东兰县共接待游客261.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22亿余元,东兰红色旅游品牌质量不断提升。

东兰县拔群干部学院

东兰县列宁岩(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二是“红”“绿”融合实现乡村振兴。在红色旅游带动下,东兰县乡村振兴取得新发展。截至2023年,东兰县共建成各级产业示范区204个,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1家;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三品一标”认证17个,富硒农产品认证2个,东兰县生态农业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其中,东里村创建的全国第一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韦拔群故居、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东里阳光玫瑰葡萄园,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东里村延伸发展了阳光玫瑰葡萄、山茶油、澳寒羊、灰粽等规模性特色产业,年产值达5000万元,每年可给村集体经济创收40多万元,每年可带动约1.1万人次务工,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实现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

(以上图文由广西自然资源厅、河池市自然资源局、东兰县自然资源局、广西国土规划集团统筹提供。)


编辑:谢贵红 审核:李欣松 黄尚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