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声音

419个废弃采矿点“逆袭” 生态修复助力老矿“复绿又丰产”

2025-07-18 14:45     来源:来宾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世纪90年代,因资源枯竭、煤矿关停,一座座废弃矿山如狰狞的“生态伤疤”,横亘于红水河畔,令青山失色、沃土荒芜,更威胁珠江上游生态安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3年7月,一场抚平伤痕、再造沃土、守护珠江的生态修复攻坚战,在来宾市兴宾区大地全面打响。

靠山吃山 曾受益一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据《来宾县志》记载,来宾县(今兴宾区)地下蕴藏煤、锰、铁等十余种矿产。其中锰矿分布广泛,凤凰、蒙村等乡镇储量丰富,探明储量1400多万吨。

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开发矿产资源成为当务之急。20世纪50年代,为响应号召,服务国家大局,来宾县立足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矿产开发。

1959年,以广西军区转业官兵为主组建的广西八一锰矿在凤凰公社(今凤凰镇)成立,初期以手工开采锰矿为主。矿区位于来宾、柳江交界处,面积70多平方公里,储量1092万吨,曾是全国三大锰矿基地之一。

“每月30块钱工资换来了国家发展,值!我们靠拼劲建设新中国。”曾在八一锰矿工作的83岁“老矿人”何继英说。

1960年,来宾县建成凤凰锰矿、大龙煤矿等15家县办国营企业,城镇和社队集体企业增至147家,矿产开发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锰矿年产量达26万吨左右,较60年代增长74.1%,矿业达顶峰。

“那时粮食产量低,光靠种地难养家。”凤凰镇新隆村委周村的莫建筹回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凤凰镇许多群众靠挖矿谋生。

“当年凤凰镇挖矿最火时,外地人纷纷赶来‘淘金’。矿石现挖现卖,有人一天挣的钱比种地半年多。”1990年,来宾县536个乡镇企业创收数百万元,矿业的繁荣带动了乡镇企业发展,拓宽了群众收入渠道。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来宾县锰矿石持续供应国内2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并远销日本、泰国等国,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过度开采 环境遭破坏

然而,过去的矿产开发过度索取,突破了可持续底线。

昔日矿产撑起来宾县半壁江山,却透支了资源家底,留下千疮百孔的生态账单。特别20世纪60年代由于乱砍滥伐森林,来宾县生态环境开始遭破坏。

20世纪80年代,来宾县锰矿年产量下滑至20万吨,资源渐枯竭。1986年,广西八一锰矿停采后转产冶炼。此时小煤井大量涌现,其无序开采带来短暂收益,却埋下生态隐患。

《来宾县志》记载,1988年,来宾县村办、群众集资及个体小煤井高达1815个,煤炭开采无序扩张。“一矿兴百业”背后,是资源枯竭的矿山和满目疮痍的生态。莫建筹说:“村民长期在凤凰河洗矿,泥沙堆积抬高河床,加剧洪水隐患。”

据统计,1958年至1990年,当地累计生产锰矿石679万吨,产值超4亿元,上缴税率超1亿元。长期“以量取胜”的粗放模式在创造短期效益的同时,也让当地付出生态恶化的沉痛代价。

兴宾区凤凰镇三凌村废弃矿山修复前(航拍)

兴宾区凤凰镇三凌村废弃矿山修复后(航拍)

面对新形势,国家探索新路径。1990年国家整顿小煤矿后,来宾县仍有1000个小煤井作业。1995年起国家限产,小煤井减少。2001年3月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保,推进石漠化治理。2002年3月15日,国家经贸委发布通知,全国小煤矿全面关停。

“矿山关闭,喧嚣骤止。年轻人南下谋生,‘淘金热’成回忆,只剩荒废矿坑。”莫建筹说。粗放式开采的终结,是“靠山吃山”时代的句号,也是生态欠债的起点。转型之路,已然开启。

生态修复 换“金山银山”

面对生态欠账,兴宾区开启转型。

“废弃矿山不修复,南方生态屏障难稳固。”《广西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将重点修复“三区两线”及南方丘陵山地带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露天开采废弃矿山。兴宾区历史遗留废弃矿点存量大、治理难、资金缺的“铁三角”难题如何破解?

兴宾区凤凰镇大许村废弃矿山施工前

兴宾区凤凰镇大许村废弃矿山修复后,村民种上了甘蔗。(航拍图)

2023年,兴宾区创新治理模式,建立“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机制,通过争取上级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保障矿区生态修复及环境治理。

兴宾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自治区重大工程(一期)由来宾兴宾农投集团实施。项目总投资1.15亿元,覆盖七洞乡、良塘镇、凤凰工业园区及凤凰镇周边4区域,涉及229处矿点,修复总面积304.37公顷。“目前一期已完成235公顷修复,占总面积79%。”农投集团项目部经理黄海康说,“剩余修复工作加紧推进中。”

初夏,记者来到凤凰镇洛沙村。昔日废弃矿场已成翠绿甘蔗田。“过去是随时塌陷的深坑,现成平整蔗田。”中建七局项目负责人强成浩介绍,团队通过排水、固坡、填土等科学施工完成修复。

兴宾区自然资源局地矿与生态修复股副股长梁冬见证转型,指着甘蔗田说:“看长得多好!生态真恢复了!”一群白鹭掠过蓝天,他眼神一亮:“瞧,这就是证明。”

兴宾区凤凰镇洛沙村废弃矿山的修复前

兴宾区凤凰镇洛沙村废弃矿山的修复后

“以前要钱不要绿,现在绿里生‘金条’。”凤凰镇凤凰社区党总支部书记霍建渊说,甘蔗亩产至少7吨以上,废弃矿山长出“甜蜜事业”。

兴宾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苏焕兵介绍,该重大工程分两期,总面积507.16公顷(一期229个点304.37公顷;二期190个点202.79公顷)。截至目前,一、二期已修复356.44公顷,完成总量70%左右,累计投入8000万元。项目覆盖17个乡(镇),惠及群众超10万人,成效显著。

近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公布2025年示范工程名单。由来宾市与柳州市共同申报的“广西南方丘陵山地带桂中核心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入选。项目总投资5.19亿元,来宾市部分投资约2.13亿元(中央财政1.24亿元,自治区专项0.89亿元)。计划治理兴宾、象州、武宣、忻城、合山5县(市、区)328个历史遗留废弃矿点,总面积483.78公顷。建成后,预计消除地质安全隐患131处,完成土地复垦449.75公顷。项目区植被覆盖率将提高2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率达10.8%,惠及周边近20万人。

近年来,来宾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成兴宾区凤凰镇洛沙村锰矿、合山市煤炭矿山等重大治理工程,累计治理30平方公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修复一方生态,造福一方百姓。”来宾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龚崇华表示,将紧盯时间节点,高标准推进剩余废弃矿山治理,确保完成“十四五”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守好南方生态屏障。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南方生态屏障重点区域,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来宾正以“两山”理念作答。



编辑:周复宏 审核:李欣松 陈世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