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声音

从“吃山毁山”到“吃山护山” 贺州精准“治愈”矿山生态伤疤

2025-09-25 16:00     来源:本网     作者:刘梦菲 钟晓婷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曾经,因矿山无序开采,贺州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绿水青山”一度蒙尘。

如今,景象已然不同——姑婆山脚下的体育基地里,少年们在绿茵场上逐梦;可达山的梯田中,稻穗金黄、随风翻涌;高乐大理石矿区内,水雾抑尘、绿植环绕着各条生产线……

从“青山蒙尘”到“一矿一绿”的蜕变,正是贺州矿山生态治理的动人写照。

旧矿新生:生态伤疤变身“金山银山”

“球进了!”欢呼声中,足球破门而入,如潮的声响回荡在姑婆山脚下。

这片镶嵌于群山之间的绿茵场,曾是污水横流、尾矿堆积的废弃尾矿库。“以前别说踢球,路过都得捂鼻子,”清面村村民李大爷感慨,“现在不一样了,变得很漂亮,孩子们常来这踢球。”

为推进姑婆山采矿塌陷区和尾矿库治理,贺州创新采用“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模式,通过重金属沉淀与深埋等综合治理,以网格化片石回填进行场地平整,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排水设施。

通过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这里已转型为集体育训练、文旅康养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聚集区,往日的生态伤疤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

足球小将在姑婆山体育基地训练

秋意渐浓,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白沙镇北面的可达矿区梯田中,稻穗泛黄,微风拂过,稻浪与山间风车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田园画卷。这片占地30平方公里的矿区,2013年因资源枯竭停产,一度沦为荒地。

面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旧账”,贺州采取自然恢复、转型利用、工程修复等多种方式推进治理,以“换土法”置换污染土壤,添加有机营养土,使荒坡重焕生机、变为良田。

通过“政府+企业+农业+旅游”模式,可达山不仅修筑起高山梯田,新增耕地180公顷、水田35.4公顷,还引进水稻等作物种植,带动2610人就业。如今,这里已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网红“打卡地”。

绿色矿山:“吃山”更要护山,发展中守护生态

在矿业粗放开采时期,贺州部分矿山因露天开采裸露如“大地疮疤”,无序采矿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痛定思痛,贺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打响环境整治攻坚战,推动从“吃山毁山”向“吃山护山”转变。

今年3月,贺州启动矿山环境整治攻坚行动,借助“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科技手段,对全市56座露天生产矿山进行全面排查,精准定位254个生态问题,形成“一矿一策一影像”清单。

截至今年8月,全市56座矿山基本完成“一矿一策”整改,50座矿山实现“规范开采、秩序井然”,完成生态修复3373亩,清理废石废渣192万立方米,新增配备洒水车、雾炮机等防尘设备325台,基本实现全程湿法作业,矿山环境面貌显著提升。

高乐大理石矿排废区整改后近况

在高乐大理石矿,这场绿色变革尤为明显。走进这座年采矿量超百万吨的矿山,只见运输道路整洁有序,两侧灌木郁郁葱葱,废石场被乔灌草覆盖,开采区中雾炮机喷洒水雾——曾经粉尘弥漫的矿区,现已实现11.68万平方米绿化,“花园式矿山”成为新标签。

“我们通过阶梯式规范开采,全程湿法作业控制噪声与粉尘,落实‘边开采、边修复’,积极推进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建立长效监测机制,筑牢安全稳定发展根基。”贺州市石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鸿彬说。

据介绍,矿区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持续升级节能设备,推进智能化、集约化开发,以“低能耗、零排放”理念促进绿色发展。2024年,该矿入选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名单。

从姑婆山体育基地的足球少年,到可达山的种田农户;从高乐矿的采矿工人,到周边居民,贺州矿山的每一点变化都关乎民生福祉。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自治区级以上绿色矿山15座,历史遗留矿山修复率达65%,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十四五”目标。

编辑:谢贵红 审核:李欣松 黄尚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