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及部委网站
- 市级自然资源部门网站
- 直属单位网站
- 其他相关网站
4月20日,贵港市平南县平山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所干部杨成走进登明村农户家里,就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征求群众意见,运用他掌握的自然资源政策技术扶农助农。像杨成这样大学一毕业就投身和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自然资源学子,在广西还有不少。
自2022年起,广西自然资源系统通过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5000多名不动产登记、村庄规划、生态修复、电商服务等专业毕业生,向乡村地区精准输送自然资源技术力量,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生力军”。
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参加虚拟仿真测图比赛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民生之本、振兴之要。2018年以来,随着自然资源“两统一”改革深入推进,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和接力,急需培养一批熟悉土地政策、掌握自然资源技术和具备乡村管理能力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为乡村发展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在此背景下,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应运而生,以自然资源为主导的专业设置也应势而定。
现年23岁的杨成是该院2023届毕业生。当年离校后,他先在贵港市覃塘区自然资源局就业,参与了广西首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等不动产登记颁证工作,后考入平南县人民政府事业编制,成为乡村建设综合服务所干部,自此把根扎在了服务乡村振兴一线。
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冯兵说:“学院面向广大乡村,培养懂政策、通技术、接地气的自然资源复合型人才,并把这些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精准输送到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据他介绍,学院瞄准乡村振兴的基层人才缺口,设置自然资源工程、绿色低碳、空间信息、数字商贸和海洋开发等六大专业板块,构建起“定向培养、精准输送、长效服务”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如今,这套融合“精准培养、实战历练、情怀塑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为广西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发展的动能。
在校生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向村民普及耕地保护政策法规知识。张露 摄
2023届毕业生王小妍,从学院国土测绘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在桂林市全州县自然资源局工作,如今已成为局里的技术骨干。她深有感触地说:“在基层工作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懂技术、有情怀的年轻人。”
随着乡村振兴对自然资源人才需求的持续加大,从2023年起,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推出“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模式,做到专业设置对接乡村需求、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能力。
这类学生享受学费减免并签订服务协议,毕业后进入乡镇综合服务中心工作5年,根据绩效和本人意愿可考入当地事业编制,从而形成一整套“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人才培育体系。目前,学院已和广西24个县(市、区)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校两届定向生规模已达167人。
部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帮助农户线上销售红薯。贺鹏飞 摄
其中,首批定向生将于今年9月奔赴基层,开始为期一年的岗前实习。来自防城港市的定向生赵胤皓说,两年前家乡送他上了大学,如今学有所成的他,将带着技术和创新理念回去建设家乡。
据悉,建于2018年的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以“自然资源”命名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由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主管。目前,学院在校生已从2019年首届招生594人快速增长至1.5万余人,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6%,高于广西平均水平。
编辑:潘丽娜 审核:李欣松 黄尚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