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及部委网站
- 市级自然资源部门网站
- 直属单位网站
- 其他相关网站
5月23日,中国(广西)—东盟海岸带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技术研讨会在南宁召开,会议以“团结协作,互利共赢,推进海岸带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技术合作”为主题,汇聚中国与东盟国家近百名专家学者及政府代表,共商海岸带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合作路径。
5月23日,2025中国(广西)—东盟海岸带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技术研讨会在南宁举办
研讨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陈小英以“河口三角洲地球观测与减灾防灾”为题,系统分析了地球观测技术在三角洲和河口区生态环境的应用场景;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林成分享了近年来青岛海洋所与柬埔寨矿产资源总局海洋海岸带地学合作的主要成果;泰国矿产资源局颂萨·瓦塔纳普里达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沿海灾害应对,提出了“缓解与适应”双轨并行策略;缅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部艾丹扎·凯恩介绍了缅甸在海岸带地学方面的工作需求,强调跨国数据共享对海岸带研究的支撑作用;中国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马笑晚详细介绍中国—东盟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规划,提出通过技术标准化推动区域协同创新。
在实践案例分享阶段,广西海洋局海洋预警监测处处长陈圆详解了北部湾海洋观测网络构建经验,为区域灾害预警提供标准化模板;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叶思源通过滨海湿地碳增汇研究,揭示蓝碳经济的生态机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戚洪帅以中国海滩修复实践为例,阐释了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平衡范式。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梅雪菲解析了长江口红树林修复工程的生态协同效应,同济大学教授范代读则分享了构建长江水下三角洲浅层气渗漏的多参数风险评估模型。
研讨会通过技术研讨与成果展示的双轨对话机制,在海洋立体观测体系构建、生态修复技术创新、区域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为中国—东盟深化海岸带防灾减灾合作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实践智慧。
编辑:潘丽娜 审核:李欣松 黄尚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