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典型案例|贵港市覃塘区覃塘街道姚山村等2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

2025-09-16 09:35     来源:本网     作者:陆钢杰 许伊玲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编者按: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2025年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推出贵港市覃塘区覃塘街道姚山村等2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钦州市孔雀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等9个案例,集中展示广西生态修复治理在制度建设、技术运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补偿、自然恢复实践等方面的创新亮点和典型经验。即日起,广西自然资源融媒体中心逐一推出案例具体内容,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期推出的是第一个案例:《三产融合”奏响“荷美覃塘”新乐章——贵港市覃塘区覃塘街道姚山村等2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敬请关注。

(一)案例背景

覃塘区位于广西贵港市西部,地处浔郁平原西片,地形以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姚山村、龙凤村位于覃塘区中部,两村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特色产品多样。项目针对姚山村、龙凤村试点区域内耕地局部碎片化、产业基础薄弱、局部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等问题,谋划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构建了“空间重构-多元筹资-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了具有示范效益的“土地整治+农文旅产业融合”双轮驱动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覃塘经验”。

姚山村林村屯风貌。贵港市覃塘区自然资源局供图

(二)具体做法

一是以空间重构激活“荷美”新格局。通过土地整治实施田块合并、权属流转,新增耕地59.58公顷,耕地提质改造68.04公顷;通过科学选址和精准补划实现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补足2.67公顷稳定利用耕地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农业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土地承载能力大幅增强。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安排设施农业用地,配套建设高端智能温室大棚、农产品烘干等设施设备,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通过编制姚山村和龙凤村村庄规划,优化产业用地空间布局,解决了荷美覃塘田园综合体核心区272亩建设用地需求,建成景区大门、游客服务中心、科普展览馆、莲藕研发培育基地等农文旅配套设施,为项目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用地支撑。

二是多元筹资强劲“荷美”新动脉。通过“多渠引水、一池蓄水、一龙头放水”模式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资金、文化旅游专项资金等财政资金3.2亿元,重点投向社会资本不宜或难以独立承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资本进入创造条件。2021—2022年,先后整合0.94亿元投入田园综合体建设。2022—2023年,水系连通项目获水利发展资金1.8亿元。同时,政府协调金融机构为企业、合作社提供优惠贷款或贴息支持,减轻社会资本投资压力。开展招商引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合作社等社会资本投入资金2.9亿元,聚焦农业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产业运营等领域,建成荷塘基地、温室大棚、烘干机等现代农业设施,推动项目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市场拓展。2021—2022年,采用EPC模式引进广西湖美四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设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农民”的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或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分红和就业机会。2022年田园综合体项目发放分红22.5万元。

覃塘区荷花核心种植示范区。贵港市覃塘区自然资源局供图

三是以三产融合绘就“荷美”新画卷。依托荷藕特色产业,明确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目标定位,沿209国道打造发展轴,确保空间布局、功能分区、项目落地均服务于农文旅发展大局。通过“藕虾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亩产莲藕超2000公斤,叠加小龙虾收益,亩均增收30%以上。延伸发展毛尖茶、富硒水稻等产业7000亩,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户均增收1万元。开发莲子、藕粉、荷叶茶、莲藕糖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深加工产品,配套富硒技术研发,打造“荷产品”矩阵。培育“覃塘莲藕”老字号品牌,举办“藕王争霸赛”等展销活动,推动农产品提升溢价。以荷美覃塘景区(国家4A级景区)为核心,建成荷田广场、荷花精品民宿、荷花科普馆等旅游配套设施,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四是以环境整治夯实“荷美”新根基。实施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修建村民活动广场、道路、水渠等设施,建立村级污水处理站及垃圾分类系统,提高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村容村貌。采用“水系+环境治理+生态旅游+特色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实施河流生态修复及水系连通工程。清淤疏浚50.94公里,整治水塘9个,新建生态护岸19.22公里,加固姚山支渠和平龙西干渠7.65公里,大幅提升农田灌溉效率,全面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三)主要成效

一是激活经济动力,拓宽增收路径。项目区引入荷花新品种350余种,建成贵港市最大的莲藕种植基地。藕虾套养模式实现“一地两用”。莲子、荷叶茶、藕粉等荷系列产品加工产值达8500万元,毛尖茶、富硒茶等茶系列产品加工产值高达亿元。“云认养”小程序已上线3.3万平方米富硒稻田、10万只小龙虾等产品,平台产生效益约40万元,实现产业附加值跃升。通过深入开展寻找覃塘荷花形象代言人、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那乡美食·覃塘味道”地标美食展示等系列活动,“荷美覃塘”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近年来旅游消费总额超10亿元。

二是提升土地效能,厚植文化价值。完成1.17万亩“小田并大田”耕地整治,整治后“碎片化”程度降低63%,平均斑块面积提升38%,耕地国家利用平均等别从10等升至7等,形成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格局,水稻耕种机械化率达98%,落实了耕地保护要求,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以荷文化为核心,搭建特色展示平台,推出品茗赏荷、文艺演出、舞狮舞龙等沉浸式文旅体验活动。依托荷家坞广场举办8场“布山那乡情”实景演出,借助荷美绿道开展5次荷文化主题活动,开发17类主题文创产品。连续两年举办的中国·覃塘毛尖春茶文化节已超越传统节庆范畴,成为激活文化基因、赋能区域品牌的战略品牌。

覃塘区荷花文化旅游节人气爆棚。贵港市覃塘区自然资源局供图

三是焕新生态底色,扮靓水美乡村。协同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村庄整治,拓展农业休闲观光与研学旅游功能,打造林村屯等10个乡村示范点,完成1864栋房屋风貌改造。建成村级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分类系统,实现生活污水95%集中处理、生活垃圾100%规范处置。建成覃塘数智乡村建设管理云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推进公共服务便民化,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和质量。通过实施鲤鱼江干流及支流水系连通工程,鲤鱼江姚山村、龙凤村段恢复河道生态23亩。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打造形成16.2公里沿江风光环游带,实现村庄景区化、田园公园化,保护和恢复乡村生态功能,进一步优化项目区文旅产业资源。

编辑:谢贵红 审核:范雁阳 黄尚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