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测绘人老许

2025-10-19 08:20     来源:本网     作者:蒋世杰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北部湾的清晨,潮水刚退,滩涂上还留着湿润的光泽。海风带着熟悉的海腥味吹过来,老许——这位干了十年生态审计的测绘人,正蹲在泥地里,轻轻拨开一丛半枯的杂草。他手里的平板亮着,上面的卫星图和眼前的景象完全对得上。

“你看,这是互花米草,它是我国沿海滩涂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他指着滩涂上的互花米草,语气里透着惋惜。“要是能早半年来,数据会更准,治理也能更及时。”

我按下快门,记下他专注的侧脸和身后静默的红树林。这次来,是为了收集广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审计技术服务中心成立一周年素材,同时听听他们这支队伍的故事。

“大家都叫我老许,其实我也不老,”他边走边笑,“只是在这块领域做得最久,所以大家都这么叫。”我隐约感觉到,这个称呼,似乎是大家对他十年坚守的认可。

“我进单位没多久,就赶上了生态审计的起步。”老许说。2015年,全国范围内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启动,要求用测绘遥感技术做审计,把测绘人和审计工作串联到了一起。第二年,广西审计厅和老许所在的广西地理信息测绘院开始合作。从那以后,耕地、矿山、林地、河湖,在老许眼里不再是地图上的符号,而是有生命的生态脉络。

绿色家园。马红兵 摄

走过一片农田,老许停下脚,指着绿油油的田地说:“以前我们测耕地,只看面积够不够。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会问:这块地健康吗?说的是‘高标准农田’,是不是真的‘高标准’,还是有名无实?”

他在平板上划出不同时期的卫星图,指着前后对比对我说:“你看,以前这里是纯农田,现在多了个养殖棚,那边还冒出非农设施……这些变化,图上一目了然。”

“现在干活,没技术真不行。”老许把平板递过来,语气沉稳。屏幕上,卫星图、定位和测绘系统叠在一起,入侵的外来植物——互花米草的范围清清楚楚。“这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家伙’,在野外随时可以查数据、对现场、记问题。”

无人机的使用更是让他如虎添翼。在山区,小小飞机一升空,实景三维模型很快就建起来。“你看这角落,”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向屏幕,“以前得人爬上去看,又危险又慢。现在模型里看得清清楚楚。”

更让我服气的是夜巡。带着热成像的无人机一起飞,暗处的排污口在屏幕上清清楚楚。“这是我们晚上的‘眼睛’,再藏也藏不住。”老许语气坚定。

飞机自己飞着采集数据的时候,我和他坐在田埂上歇脚。

说到今年崛起的人工智能模型,他眼睛一亮:“我们做的影像解译平台,现在提取问题图斑从几天缩到几小时,快了将近50倍。算法还在练,将来会越来越准。”他还说起那个“越来越聪明”的法律知识库:“法规太多,我们就把1300多部法律和上百个案例都放进去,目标就是一键搜到条款和取证要点,做审计的坚强后盾。”

听他这么说,我能感觉到,测绘审计人不只守着眼下的绿水青山,也在为明天的生态护航打造更锋利的工具。

采访快结束时,我问他,生态审计中心成立一周年对他意味着什么。他顿了顿,望向远处的红树林:“像是给这十年一个交代。三千多个日夜,变的不仅是工作方式,更是我们心里对自己的认同。”

“以前我们就是测量房屋、画地图,后来参与生态审计,总觉得自己是‘外来户’。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是一支有双重使命的队伍。”

这个新身份,对他们要求更高:既要懂测绘,保证数据准;又要懂审计、懂政策,让数字说话、能支撑结论。

天黑了,我跟着他回到住处。他推开窗,海风轻拂,远山安静,只有零星的灯火在远处亮着。“那是巡林的、守夜的。”他轻声说,“我们也是守望这片土地的人。测绘人就是笔,数据就是墨,我们还得守望下去、持续写下去……”

我拍下这安静的夜晚,作为这次采访的结束。但我想,这不仅是记录的终点,更是老许和他们团队新故事的开始。

老许,是许许多多从测绘领域走向生态审计的人中的一个。在他身后,是一整支把测绘技术用在守护绿水青山、守望生态家园上的专业队伍。当测绘人的精准技法触摸上生态环境的脉搏,当技术员的较真碰上审计人的担当,这条“逐绿”之路,就能走得更稳,也走得更远。

编辑:谢贵红 审核:周复宏 黄尚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