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五十载测绘八桂,几代人山河荣耀

2025-11-22 09:35     来源:本网     作者:蒋世杰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日,央视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引发热议。剧中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誓言,以悲壮的决绝叩击着观众的心扉——这背后,是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忠诚。

这般为信仰献身的,并不仅存于革命年代。在我们身边,在测绘行业里,这样的精神如网如脉,已延伸至八桂的每一寸山河大地。扎根于“龙城”柳州的广西地理信息测绘院,1975年成立以来始终承载着一份坚守:五十载测绘八桂,一代代测绘人将事业的刻度,烙印于广西的山河肌理之中。他们是八桂山河故事的执笔人,共同见证那份沉淀了五十个春秋的——山河荣耀。

老王的“踏遍青山”

老王,退休职工,今年70岁,是院里的“元老”。他的记忆,就是一部活的院史。

“1975年建这个院子时,叫‘广西第二测绘大队’,四周望去,荒得很。”老王的目光穿过时光,声音里带着温度,“那时聚到柳州来的,都是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有来自南宁的、桂林的、百色的、玉林的……都是20岁上下,在这片土地上开疆拓土,就为‘测绘’二字。”

他眯起眼睛,讲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时候的野外啊……全靠一双脚板、一双眼、一双手,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在他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年轻的测绘队员,在崇山峻岭间艰难前行。没有路,就用脚板踩出一条道;没有桥,就蹚水而过。

老一辈测绘人在红水河畔石山顶上布置控制网

历经两年在广西沿海与平原地区的磨砺,1978年,随着红水河梯级电站建设的启动,23岁的老王作为组长,承担起该片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任务。“我们小组被派往马山县加方公社——那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大石山区,山势险峻,交通极其不便。”老王回忆道,“当地吃水贵如油,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

初入石山区,他们借住在老乡家里,与村民一同吃住。广西测绘局工宣队曾两次深入他们所在的一线调研。“特别难忘的是工宣队的郭秘书,”老王的语气里充满敬意,“他与我们一同翻山越岭、踏勘测量,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真正做到了同吃同住同劳动——喝的是玉米糊,睡的是临时铺,却从无半句怨言。”上级的以身作则,深深感染了每一个组员。后来,正是凭着这股身先士卒、上下同心的干劲,老王所在的小组连续两年被评为广西测绘局先进小组。

这份荣誉,是勋章,更是无声的动力,支撑着他们在接下来更为严苛的测量任务中坚韧前行。老王清晰记得,在红水河畔石山顶上、利用交会法布置控制网的经历:“浓雾常常将我们紧紧包裹,为了精准观察到对面山顶关键位置的测绘旗杆,我们蹲守在山头上,等待浓雾散开那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有一次,他们在山顶上站了整整6个钟头。

“那时候一出外业就是8个月,”老王的声音里透着感慨,“每次回家,衣服都被荆棘刮得破洞百出,鞋底磨穿是家常便饭。”他媳妇借着昏黄的灯光,一边飞针走线为他缝补破损的衣裤,一边嗔怪中带着心疼:“又是一年桂花香……我家这个测绘佬总算回来了。”这句饱含深情的调侃,成了他们之间最温暖的问候。

从荒原到青山,从平原到河谷,老一辈测绘人的足迹深深烙印在八桂这片土地上,承载着分离与坚守的日常,那是一种于无声处响惊雷的荣耀。

李师傅的“数字转型”

老王的足音还在回响,测绘的道路已在千禧年悄然转向。当手工描绘被数字地图替代,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也随之降临。

在院办公楼三楼质量管理科,我见到了李师傅。此刻他俯身在电脑前,一副细黑框眼镜后面,眼神专注得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指尖缓缓划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地名地址数据:“幸福路127号,门牌更新;建设大厦B座,新增出入口……”他喃喃自语,手中鼠标精准点击,将每一个空间信息与实地一一对应。

“这是今年我们院开展的城市级地名地址调查更新工作,”李师傅仰头道,“这些看似微小的数据,却是数字地图的‘血脉’,是未来无人驾驶、应急测绘、智慧城市的根基。”

千禧之年后,测绘技术开始“数字转型”

等我说明来意,李师傅搓了搓手,身子微微后仰,仿佛想调整一个舒适的姿势,好让记忆从容流淌。他眯起眼睛,笑意在嘴角漾开:“我参加工作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说,他亲历过测绘最后的“手工时代”,使用小平板测图时,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便是与风赛跑。野外的风毫无征兆,图纸4个角必须用石块死死压住,稍有松懈,辛苦半天的成果便呼啦一声被风卷走。“人在后面追,图纸在空中飘,那场面,现在想想就有点滑稽……”

随着他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千禧年的测绘技术变革:院里陆续配发全站仪、电子手簿,数字化测图成为新的方向。仪器变得精密了,外业的负重却并未减轻。三伏天,测绘人依然要背着总重十几公斤的全站仪、三脚架和棱镜杆,穿越荆棘丛生的山林,攀登城市建筑的楼顶。汗水在脸上结成盐渍,皮肤被晒得脱皮,这份体力上的艰辛,与前辈们如出一辙。

“最难忘的就是1999年,那时候测南昆、焦柳、黔桂几条铁路,真是‘测到哪,睡到哪’……”李师傅推了推眼镜,目光渐渐深远。他的话瞬间把我带回到那些年的测量现场:夏日中午,铁轨表面温度飙升到50摄氏度,2000多公里的线路,一步步走,顶着烈日和风雨完成测量。

如今,李师傅已从外业转战室内,从跑野外变成质检员,挑战却未减少。检查图幅如潮水涌来,颈椎与腰椎在长期伏案中发出警报,眼睛也常干涩发胀。“干测绘,就没有不辛苦的。”他语气平实。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那是一种于转型浪潮中坚守初心的荣耀。

小谢的“智绘山河”

李师傅见证了从手工到数字的蜕变。当无人机划破长空,新一代测绘人手中的工具,已然完成对山河维度的重构。

十月的桂南,山风裹挟着矿区特有的尘埃。在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一处矿山上空,一架无人机正沿着预设航线平稳飞行,对下方的涉重金属矿区进行精准巡查。“90后”技术骨干小谢站在一片刚平整出的土地上,双手稳稳握住遥控器,目光紧盯着屏幕上实时传回的画面。他的指尖在控制杆上微微一动,空中的无人机便灵巧调整姿态,对一处重点区域进行多角度拍摄。

进入新时代,测绘已升级为“智绘”

“这是我们利用无人机技术对涉重金属矿山进行巡查。”小谢的语气沉着而专注,“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能快速获取矿区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准确计算裸露面积,识别污染排放情况。”随着他的操作,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矿区的每一个细节:剥离的山体、堆放的矿渣、复垦区域的植被长势,尽在掌握。

收测返程时,小谢一边整理设备,一边向我细数这些年的变化。“如今,广西所有市县都有了高精度三维模型,重点地区用上了0.5米分辨率高清影像,北部湾水下地形也已测绘完成。”他语气透着自信,“在关键地区,无论是喀斯特山区还是近岸海域,我们的数据资源建设都已做到国内领先……”

回到院里,小谢带我参观了楼顶新建的无人机场。望着那不断闪烁的红光,他坚定地说:“面向‘十五五’规划新征程,我们的使命是建成全覆盖、智能化的新型测绘体系,全方位赋能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他的话语让我真切感受到,测绘工作已从传统的地图制作,向为智慧城市、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监管提供全空间、全要素、立体化空间信息支撑的方向转型升级,实现了从“跋山涉水”到“巡天瞰地”的时代跨越。

“精度从米级迈向厘米级,服务领域拓展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技术迭代周期缩短到以月计。”小谢坦言,这种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外业人员无需再风餐露宿,但内业却面临着海量数据处理的重任:工作人员必须持续推进装备自主研发与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步伐,才能生成满足各行各业需求的地理信息产品。

“我们这代人肩负的使命,与前辈们一脉相承,却又有所不同。”小谢说,他们正在用数据构建一个数字”孪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不仅要精准反映现实,更要预见未来。

从老王的“踏遍青山”到李师傅的“数字转型”,再到小谢的“智绘山河”,五十年的时光带走了几代人的青春,却将测绘的接力棒稳稳传递,这是一条从继承者到创造者的蜕变之路。

夜幕降临,我站在大院中,看灯火次第亮起,与楼顶无人机场那闪烁的红光交相辉映。那些深藏在斑驳图纸里的坚守、凝结在坐标里的热忱、镌刻在等高线间的担当,日复一日,已汇入测绘事业奔腾向前的江河……

编辑:谢贵红 审核:周复宏 黄尚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