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7 15:56
来源:自然资源厅
作者:周 珂
长者不避嫌前来送别
韦寿增,男,壮族,1979年2月出生,大专文化,靖西县地州乡甘荷村人,1999年8月参加工作,200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起任安宁乡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2009年10月起,被抽调到县征地组工作,从事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征地工作。
“爸爸明天早上送我去幼儿园。”
“明天爸爸一早要上班,奶奶送你去啊。”
2010年3月28日晚上,与3岁女儿临睡前的对话成为了韦寿增留给女儿最后的记忆。3月29日下午3时,韦寿增与征地办的同事一起到南坡乡办事,在同事回国土所拿材料的空隙,后排座位上的韦寿增枕着装满资料的公文包睡着了,只是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韦寿增去世的第二天,与他共事的同事、与他一同长大的朋友以及他挚爱的亲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送他最后一程。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安德段征地工作负责人农汉卿告诉记者:“按照当地习俗,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不吉利的,但小韦特别,他下葬那天参加葬礼的有100多人,其中很多都比他年长的。”
11个春秋里他兢兢业业
自从1999年分配到离家40公里的安宁乡工作,韦寿增已经扎根基层11年,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工作认真为人朴实。
在安宁乡政府,记者来到韦寿增曾经的办公室,约摸9平方米大的空间里,摆放着4张小桌子,两个文件柜,非常拥挤,一面墙上贴着一张手绘的地图。“这张地图是安宁乡矿产资源分布图,是他经过亲自踩点后绘制的。”韦寿增惟一的所员谭成望感慨地说,从矿山安全生产、执法巡查、地质灾害防治、处理土地纠纷等所有业务韦所长都要亲力亲为。“安宁乡有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韦所长都坚持每周巡查一次,汛期每周巡查2~3次。每次巡查他还会同时把非法采矿点的监控、土地动态巡查结合起来,为此,常常是白天一大早出去,直到晚上才能回到乡里。每次巡查回来,他都要加班补写巡查记录。”
2009年10月,韦寿增被抽调到靖西县高速公路征地组工作,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感染着身边的同事。与他一同负责安德镇征地工作的黄绍福告诉记者,为了确保征地数据的准确,在三录村有一块地韦寿增测量了4次。第一次测量出来的数据村民有意见,于是第二次与村民一同再测量,但是回去后发现两次测量出来的数据对比误差较大,韦寿增再次去现场测量,由于户主不在,他找了村干部以及其他村民作证,但是田地户主并不承认,最后,韦寿增叫上户主一同进行测量,这次户主终于心服口服了。
“抽调过来负责征地工作后,大家比以前更忙了,每天要6时起床,7时出发。而他是挂村干部、又是国土所长又是乡里计生委员,工作更忙,常常要加班,却从来没有迟到过。”同事农其健告诉记者。
生活清贫但拒绝金钱诱惑
韦寿增家里三兄妹,他是老大,也是家里惟一的儿子。住在农村老家的84岁的爷爷和85岁姑婆以及患精神病的妹妹全靠他抚养,年过半百的父亲身体不好,几个老人及患病的小妹都没有工作,他的女儿今年3岁多,也正是花钱的年纪。
由于家里负担重,他生活清贫,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个房子把家人聚在一起住。2006年,韦寿增向银行贷款8万元,终于在县城建了套房子。记者了解到,由于贷款没还清,韦寿增家里只是简单地铺了瓷砖,卫生间的门都没有装上。
“他生活很节俭,平时就穿迷彩服、解放鞋,摩托车还是刚工作时买的,已经很破烂了,在乡里工作时,他经常吃方便面。”韦寿增的同事,安宁乡组织统战委员农峰对记者说。
其实,安宁乡矿脉发达,而韦寿增挂点的古庞村锰矿丰富,作为乡里的“土地爷”,只要他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个月就能从矿老板那拿到三四万块钱,但他却未心动。在古庞村,村支书许昭克指着不远处的山峦告诉记者,2004年时有个贵州老板多次找小韦,说要挖锰矿,只要他“愿意”,每月就给他2万元。然而每次小韦都说,非法采矿是违法的,不能做。“往后还有不少人来找过小韦,但都被他拒绝了,其中还有跟他一起从小长大的好朋友。”许昭克回忆说。
靖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森光告诉记者:“小韦在安宁乡国土所工作了8年,其实他有个亲戚是领导,只要他走关系,一定能调到工作环境更好的乡镇,但他却一直默默的在边陲小镇工作。”
回乡带领村民种烟叶增收
“小韦这么好的一个人,突然就这么走了,真是太可惜了。”古庞村80岁的五保户黄庭波叹惜道,以前每隔7~10天韦寿增都会来看他,问他生活情况,和他聊天,还会带些糖果给他。
“他每次下来,都先问我们村里五保户的生活情况,每年冬天或三四月份时,他都会走访困难户,看看需不需要帮助。”古庞村村委主任告诉记者。
“虽然他工作后就离开了甘荷村,但他还是很关心村里的发展。”甘荷村村委主任李道同说。2002年起每逢周末,韦寿增都会回到村里带领村民种烟叶,还教村民种植管理以及烤烟叶的技术,每户增加收入近万元。
甘荷村甘下屯屯长韦夫边哽咽着对记者说:“为了让拖拉机能够直接开进烟田,每年的9月初,韦寿增都会召集村民们修路,把只有1米宽的羊肠小道,拓宽平整到2.5米宽。”
近日,记者来到甘荷村时,几名村民正在用锄头和铁铲拓宽平整道路,可是惟独缺少了韦寿增那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