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及部委网站
- 市级自然资源部门网站
- 直属单位网站
- 其他相关网站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全面组建运行、履行工作职能的开局之年。一年来,我们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然资源部的决策部署,全力促发展、护生态、提效益、优服务、惠民生,重整行装再出发,攻坚克难求实效,推动全区自然资源事业实现良好开局。
一、2019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要素保障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好。稳固投稳增长支撑有力。统筹安排用地指标1.04万公顷,实现重点项目用地应保尽保,连续3年用地计划执行率达100%。出台超常规稳增长用地举措,实施“四大攻坚”,开展审批大会战,批准建设用地2.38万公顷,同比增长51%,创近10年新高。统筹调剂区、市、县三级耕地占补指标,落实709个建设项目占补指标3828.91公顷,有效保障了贵南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新发现平果沉积型铝土矿远景资源量1.6亿吨,为铝产业“二次创业”提供有力保障,石墨、页岩气等一批矿种实现找矿新突破。优服务降成本成效明显。创新开展用地保障 “四个一”行动,主动上门服务重大项目140个,有关做法获自然资源部在全国推广。使用增减挂钩指标2866.67公顷,节约用地报批费用约50亿元。在全国率先建立自然资源社会信用体系。实施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改革矿业权出让收益缴纳方式,减少企业首次用地用矿成本7.25亿元。清退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7.14亿元。多方助力财政增收。完成自治区本级国有土地收储3506.67公顷,本级土地出让成交金额55.36亿元,同比增长461%。协调增加全区土地储备专项债券额度182亿元,助力地方防范债务风险。争取中央资金66.43亿元(含增减挂指标跨省交易调剂资金),同比增长650%;完成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缴121.35亿元,同比增长149%;全区土地出让收入1346.99亿元,同比增长22%。全区出让矿业权240个,成交总价28.54亿元,同比增长92.45%。
(二)履行“两统一”职责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国土三调工作务实推进。投入6.8亿元、3000多人开展调查,调查成果上报进度和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得到国务院三调办通报表扬。阳朔县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取得初步成果。成立广西国土空间规划技术联盟,印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方案。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阶段性成果以及国家确定的规划实施评估先行先试任务,三江县试评估成果获自然资源部肯定和推广。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20个重大专题研究形成了初步成果,构建了涵盖370多个专题数据的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平台,国土空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初步绘就。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推进。兴边富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顺利完成,实施规模1.98万公顷,建成高标准农田1.22万公顷、新增耕地840公顷。整县三期土地整治工程如期完成,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56万公顷。漓江流域、左右江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扎实推进,北海、防城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巴马县盘阳河等6个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3个生态型土地整治项目加快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果。出台政策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有效拓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资源权益维护有力有效。印发《广西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发布三批矿种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市场基准价,制定第一批铅、锌等6个矿种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基准率,推行“净矿”出让,提高矿产资源竞争性出让、市场化配置程度。
(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富有成效。北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累计入市200宗,面积693.33公顷,成交价款41.36亿元,入市规模位居全国试点地区前列。北流改革模式得到国家充分肯定,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纳入年度利用计划管理和新增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规范征地程序等创新做法,在《土地管理法(修正案)》中得到吸纳。不动产登记改革“领跑全国”。率先实现全省域信息化支撑的“一窗受理、并联办理”和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一事通办”,实现全省域不动产登记“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和抵押登记窗口前移至银行,全区约占70%业务量的一般类型不动产登记“1个工作日”办结,抵押登记即时办结。自然资源部评价“广西实现所需相关部门信息嵌入式调用”。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西不动产登记达到全国一流”。南宁市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构建智能服务新体系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放管服”改革深化拓展。深化用地用矿“三级联审”,用地报件一次性通过率上升至86%,重大项目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减至14个工作日,矿业权登记、压覆矿、地质灾害资质审批时限分别压缩46%、17%、27%。实施规划用地审批“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整合、多验合一”改革,用地和规划许可审批时间缩短50%以上。试点将符合规划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土地用途转用及征收集体土地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和城市批次用地,委托南宁等6个市审批,下放乡镇批次用地耕地开垦费征收权限,实现用地审批再提速。全国首创海砂开采“两权”联合出让,向港供砂近50万吨,改革经验获自然资源部肯定并上升为全国制度规范。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高标准完成全区自然资源机构改革任务,精干高效、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此外,推出支持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强首府战略、民营企业发展等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全国率先实行砂石土类矿山“四案合一”编制;采矿临时用地、土地二级市场建设、园区整体压覆矿评估、创新矿山储量动态监管方式、“标准地”等一批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四)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平持续提高。“三个一定,一个全力”落地见实效。强化规划引领管控,推动矿业绿色发展,推进矿山生态修复,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全区矿山企业“小、散、乱、差”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出台《广西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发布实施砂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等3个绿色矿山建设地方标准,推动绿色矿山创建全面提速,建成绿色矿山69座。严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全区耕地保有面积438.59万公顷,连续2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大力推进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累计交易面积8060公顷、交易金额突破55亿元。全国首个出台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5.38万公顷,构建了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政策,以经济手段倒逼减少占用优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严格重大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论证,减少占用永久基本农田220多公顷。全面完成全区区片综合地价制定和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我区2018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获全国优秀等次。狠抓节约集约用地。以“节约优先”为导向,以实施盘活存量土地三年行动为抓手,盘活存量土地2.58万公顷,任务完成率143.34%;近五年平均供地率达73.16%,创历史新高;闲置土地减至1161公顷,为历史新低;大幅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增存挂钩”任务,消化批而未供土地9469.48公顷、闲置土地1938.59公顷,完成率分别为183.87%和323.10%。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同比下降5.23%,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4.36%的目标任务。
(五)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关键性进展。竭力增进群众资源权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自然资源扶贫支持力度,全国首创的“先用后报”“边建边报”“边占边补”“先占后补”等易地扶贫搬迁特殊用地支持政策在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持续发挥效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主动担当作为,将用地指标核销、“先用后报、边建边报”等政策扩大到脱贫攻坚“四大战役”项目,建立用地台账,逐个对接服务,推动项目落地;开展“增减挂钩规范管理年”活动,节余指标交易累计筹措资金132.73亿元,其中2019年筹集98.71亿元,是前3年总和的8倍;先后给9个市县调剂增加13个砂石采矿权指标,支持地方项目建设和脱贫攻坚;指导地方在8个重点扶贫村完成砂石采矿权出让,保障当地的贫困村、困难户从矿产资源开发中获得切切实实的真金白银扶持。发挥行业扶贫优势,助推巴马、环江两个帮扶县如期脱贫摘帽。完成2.5万多件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总结推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共建共享”征地拆迁新模式及北海市征地拆迁有关做法,切实维护老百姓权益。开辟农村产业用地新路径。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村民主体、政策驱动、测绘奖补、技术支持”等方式,落实了4200万元村庄规划编制奖补资金,完成了83个先行示范村地形图测绘奖补,基本完成了350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为乡村振兴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提供规划空间保障,有关做法得到国家层面肯定。实施“点状供地”政策,有效破除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外的涉旅涉农项目落地难题,大幅降低企业用地经济和时间成本。筑牢地灾防治安全底板。扎实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49亿元,自治区本级投入1.53亿元,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94个,受益人口约10万人;坚持群测群防、责任担当,成功组织避让6起地质灾害,避免751人伤亡,群众生命财产得到有力保护。发挥地质调查基础作用。实施找水打井惠民生,累计成井2934口,解决190多万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完成83个县(市、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野外工作,发现富硒土壤面积6.52万平方公里,为广西深入开展“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行动打下坚实基础。
(六)自然资源管理基础保障不断夯实。测绘地理信息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全国率先修订完成《广西测绘管理条例》,出台《广西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开放共享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法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和信息平台建设力度,数字广西地理空间框架、广西实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广西快速成图系统等平台全面建成,北斗地灾监测系统、基合导航系统应用研究取得初步成效。推动遥感和实景三维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执法监管、村庄规划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广泛应用,开发的南流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三维地理信息系统获自治区层面充分肯定。强化地理信息安全和地图监管,全区纳入互联网地图监控的网站共991个,地图服务保障及时。分发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数据量(280.32TB)同比增加35%。“天地图·广西”在2019年天地图省级节点综合评估获得五星等级。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一期建设顺利推进。自然资源管理秩序持续向好。加强卫片执法和日常监管频次和力度,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6651件、矿产违法案件529 件。2018年国家土地督察发现问题整改率达93.58%,超出85%的国家标准。积极稳妥推进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坚持“有黑扫黑、有恶除恶、有乱治乱”,全系统移交核查线索1297条,协同政法部门侦破一批涉黑涉恶案件,建立健全一批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推进“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推动建立常态长效监管机制,保障设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牵头开展专项行动,充分发挥联合执法效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采、运输、销售和使用海砂行为,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全区安全生产集中整治,排查事故隐患137起,取缔无证勘查、开采点167个。自然资源法规制度不断健全。推进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审核制度。按时办结311件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077(件)次,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厅本级出台12个规范性文件,清理废止规范性文件39件。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厅网站排名连年稳居全国系统和区直单位前列。科技创新应用和对外开放有新成效。全系统(含林业、海洋)科技成果登记34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新增南方石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广西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创新应用平台。成功举办第10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成立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开启面向东盟地区系统性人才培养工作;广西矿业领域首个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援外项目—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落成运营。
(七)党的建设展现新气象。政治建设坚定有力。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到自然资源工作的全过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自觉。主题教育扎实有效。紧扣“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坚持上下联动,解决了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群众所盼的实际问题,取得多项高“含金量”的制度成果。基层战斗堡垒不断夯实。圆满完成厅直属机关党委(纪委)选举工作,完成32个党支部成立、更名和换届,指导海洋局设置成立机关党委(纪委)。高质量完成涉及自然资源领域党史编撰工作。开展“党支部加强年”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正风肃纪持续深入。层层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全力支持驻厅纪检监察组履行监督执纪执法职责。全面排查岗位廉政风险点1123个,制定防控措施2016项。修订《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深化内控体系建设,强化内部审计,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财。自治区党委巡视原测绘地信局反馈问题整改率达100%。对5个市局和直属单位党组织开展巡察,对18个被巡察单位整改情况进行验收。狠抓“基层减负年”各项任务落实,大力整治“文山会海”,压减会议36.7%、文件34.7%;完成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厅本级督查任务399件。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发力。坚持“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强化自然资源宣传工作的系统谋划和同频共振,充分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大力宣传自然资源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成效,政务信息报送和舆情分析应对及时高效,为自然资源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干部队伍焕发新面貌。大力倡导“担当为要、实干为本、发展为重、奋斗为荣”的理念,通过发挥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标杆效应,选人用人的满意度持续提高,2018年 “一报告两评议”测评反馈中选人用人总体评价好的占96.85%,比2017年度提高25.42%,比2016年度提高44.26%。全方位实施人才“选、引、培”战略,全区自然资源专业技术人才储备明显增强。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坚持“六破六立”,系统上下争先进位、苦干实干的氛围越来越浓。全系统2个集体、7名个人因担当作为获自治区通令嘉奖,1名个人获自治区授予“全区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二、2020年工作打算
2020年,全区自然资源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两统一”职责,以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管理新机制,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保障作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深化改革创新中发挥带动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基础作用,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示范作用,全力推动自然资源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资源要素向高质量发展高地集聚。优化提升增量资源配置效率。抓紧组织实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及时准确掌握各级党委、政府急需解决用地、用海、用林、用矿的项目,指导项目业主加快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开启绿色通道,加快各级审批速度,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用,通过项目向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要素。进一步改进土地计划管理方式,深化完善用地指标核销制,强化用地指标快速精准高效配置,实行要素跟着项目走,推动稀缺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向优势地区、强优企业集聚,优先保障自治区“双百双新”“5个50”“五网”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产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办法》,创新工业用地方式,出台《产业用地政策工作指引》,做好政策指导,助力“制造业发展攻坚突破年”活动落地见效,同时把握好工业项目尤其是标准厂房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这个关键。严格规范砂石采矿权指标调剂管理,优化砂石开采布局,全力保障建筑用砂需求。加快沿海三市海砂“两权”联合出让,指导办理航道疏浚采矿权手续,依法依规扩大海砂供给。全面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查明矿产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空间分布以及资源潜力情况,加强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和保障程度分析评价,为矿产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尽快查清我区碳酸钙资源禀赋,安排1亿元资金争取新探明一批碳酸钙、沉积铝土矿、碳酸锰、有色金属和玻璃用砂等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资源储量,促进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统筹用好存量和流量资源。实行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继续实施盘活存量土地三年行动,将近五年平均供地率、盘活存量土地、闲置土地控制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年底近五年平均供地率不低于68%、盘活存量1.8万公顷以上、闲置土地控制在2500公顷以下。严格落实“增存挂钩”倒逼机制,消化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不低于两个“15%”。完成“十三五”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20%目标。推进“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土地盘活利用。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指导各地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继续下达增减挂钩购买任务,用好流量资源,促进城乡用地结构、布局优化,要素配置均衡。全面提高服务保障水平。继续实施 “四个一”行动,除自治区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外,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建立用地台账清单,启用重大项目监管系统,加强上门指导服务频次,对各类项目进行精细管理、贴身服务、全程监管。实行用地问题督办制度,建立用地问题责任清单,制定分工方案,厘清区市县三级责任,做到“定人、定事、定责、定时、定效”,加强督查督办,推动“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
(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国家和自治区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重点生态功能区规划、水平衡分析和国土三调成果,充分体现广西区域地理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加快编制完成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推进市、县级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探索拟订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按需推进专项规划编制,支持强首府战略实施,启动北钦防一体化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研究,努力在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发展上率先作出空间规划响应,引领和服务一体化发展。鼓励各地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探索新的详细规划编制,指导有条件的地方优化提升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地段城市设计。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教训告诫我们,要统筹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地质灾害、地震、洪涝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设施的规划布局。要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奖补政策,完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总结推广成功典型模式经验,稳妥有序推进有条件有需要的村庄规划编制。推行“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各市局要指导所辖县(市、区)局开展“乡村规划师”挂点服务试点工作。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基本建成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完成 “双评价”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以及各类海域保护线划定,协调解决矛盾冲突,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一张底图,实现信息共享,实行严格管控。全区三条控制线划定特别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各地必须要有“一盘棋”思想,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敏感脆弱区要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原划定但不合理的区域,要按规定进行调整,把该开发的地方高效集约开发好,把该保护的区域严格保护起来。完善规划编审和用途管制制度。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要求,结合广西实际细化出台规划编制指导文件,研究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加强规划编制队伍建设和行业规范化管理,指导各地探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单位信用体系。规划的评审与审批不能沿用老办法,不能自已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而且国土空间规划的评审不能只是邀请国土规划和城乡规划方面的专家参与,要广泛征求各方专家、各行业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集智聚力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按照“探索创新、加强监管、规范标准”的要求,着手启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体系及标准规范体系研究。
(三)全面提升资源保护利用监管水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成2019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管理,全面清理和整改划定不实、补划不足等问题,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补充更新,提高重大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用地审查报批效率。严格审查补充耕地方案,从源头上引导建设项目少占或不占耕地。压实地方占补平衡主体责任,转变补充耕地方式,多途径拓宽补充耕地指标来源,做好新增耕地核定工作,严把补充耕地质量关,加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继续促进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切实解决占补平衡难题。修订完善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适时以新增耕地数量、水田、粮食产能形式体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指导价。做好第三次国土调查耕地质量分等调查评价及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积极探索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加快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我区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修订工作,完善实施《土地管理法》相关配套政策。开展修订《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的立法调研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急需政策研究。推进闲置土地处置立法。扎实做好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化解突出矛盾。深入推进平安广西建设,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化自然资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维护自然资源管理良好秩序。坚持“严起来”的要求,完善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应用,严格卫片执法和日常监管,提高违法行为发现率和制止率。加大自治区本级执法办案力度,紧盯重大土地、矿产违法案件,加强和改进厅执法部门直接查办和挂牌督办重大案件工作。加快推进2019年耕地保护督察发现问题和历年例行督察“挂账”问题整改工作,各市县要严格对标对表,切实整改到位。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强力推进违建别墅清查整治,严格履行牵头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组织对重点区域、“顶风违建”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建别墅问题进行深入再排查,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开展联合审核认定,并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依法依规及时处置到位,确保我区按时按质完成清查整治任务。继续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问题整改,排查重点地区,强化行业乱象治理,健全长效机制,常态化推进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认真贯彻落实“大棚房”问题常态长效监管机制,切实加强巡查监管,对以设施农业为名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要坚决制止、严肃查处,确保农地农用、农棚农用。要持续推进打击海砂盗采、非法勘查开采稀土资源等专项整治行动,总结推广联动执法监管模式,全力维护好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四)加快山水林田湖海湿地一体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建设。围绕“实现安全功能、实现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三大重点,组织编制全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部署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分类构建各类生态保护和修复操作指引和技术规程。加快开发生态修复项目监管系统。全力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完成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北海和防城港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年度工程,持续推进桂林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以及巴马盘阳河等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整县三期土地整治项目,全面完成历年土地整治等历史遗留项目。启动实施矿山生态修复三年行动,全面查清废弃矿山地质环境、土地资源底数,制定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方案,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明确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桂林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工程建设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抓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出台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政策,深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建设,择优选择20个项目申报国家试点。自治区层面将推进2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每个给予500~1000万元的奖补资金支持。各地纳入试点的项目,要按有关要求开展实施方案、村庄规划编制等工作,将整治任务、指标和布局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块,确保整治区域内耕地质量有提升、新增耕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原有耕地面积的5%,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的,必须确保整治区域新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调整面积的5%,并做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生态保护红线不突破,整体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修复,助推乡村振兴。
(五)扎实推进自然资源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求真务实完成三调收官工作。做好各级三调成果统一标准时点更新,从严把好质量关。开展成果整理、分析、汇总、上报,推进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成果集成和分析应用。按照当前的初步调查成果,全区耕地面积变动较大,要抓紧分析,实事求是进行合理调整。探索构建统一调查评价监测体系。逐步理清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的职责边界。推动“国土调查”向“自然资源调查”升级,推进土地与森林、草原、湿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现有调查的实质融合,继续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和地理国情监测,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构建“一张底版、一套数据、一个平台”。加快自然资源历史调查数据的整合共享,推进各类数据集成和深度开发利用。做好数据成果安全保密工作。全面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重点要“发好三本证,办好三件事”。发好房地不动产权证。巩固拓展“1个工作日办结”成果,持续在登记流程、收件材料上做“减法”、在便民利民举措上做“加法”,在电子证照、信息共享、网上审批等方面打造全国领先的“广西品牌”,实现“时间更短”向“服务更优”拓展。发好林权类不动产权证。年内争取全面完成林权登记资料移交,理顺林权类不动产登记,打通林权发证通道,稳步推进林权类不动产确权登记。发好农村宅基地不动产权证。按照“城乡平衡”“房地一体”的要求,加大技术支撑和人力、财力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全面推动农村地区不动产登记工作,力争年内完成全区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达90%以上。办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这件大事。完成北海红树林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开展左江、右江、邕江、红水河等江河,以及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和国有森林资源等一批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办好权属争议调处这件难事。力争调处解决一批案件、稳控一批案件,确保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办好农村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这件新事。主动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的沟通衔接,按国家统一要求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成果资料的承接,及时开展确权登记工作。
(六)切实维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逐步建立 “一张图”。探索建立资源清单及委托代理制度。选择部分县(市)自主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逐步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摸清家底,构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一张图”。加快形成“一本账”。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报告编制,建立健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全过程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一本账”。着力构建一个考核体系。以国有土地资源资产核算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符合广西实际,能复制可推广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方法和考核体系。继续做好矿业权出让收益评估处置,推进矿业权市场基准价实施评估以及出让收益基准率实施工作。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做好自治区本级企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国有土地资产处置工作。加大力度,继续推进自治区本级国有土地收储盘活工作,力争年内实现本级土地出让收入50亿元以上。争取自治区本级矿业权出让收益5亿元以上。
(七)持续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充分显化资源价值富民。继续把增减挂钩工作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在全区开展“增减挂钩提质增效年”活动,围绕“扩面、增量、提质、增效”的目标,进一步规范增减挂钩项目管理,健全节余指标有偿使用机制,完善节余指标交易实施细则,督促商住、商服用地使用节余指标,健全预支节余指标保障用地机制,帮助贫困县特别是深度极度贫困县筹措更多资金用于脱贫攻坚。但是大家要注意,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一定要脚踏实地,既要加快实施的步伐,也要注重实施的质量。根据地方需求加强精准服务指导,帮助各地挖掘资源优势,探索拓宽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今年计划脱贫摘帽的8个贫困县局要抓紧梳理需要自然资源领域支持的事项,厅将适时开展调研,共同协商解决。全力支持大化脱贫摘帽,持续巩固巴马、环江脱贫成果。大力实施项目惠民。启动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全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加快完成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和人口密集的城区及其他重点地区1:1万地质灾害调查,尽可能识别出更多的隐患,启动新一轮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化建设。对调查发现的隐患点健全完善群测群防和技术相统一的监测预警体系,对重点隐患点进行详细勘查,科学制定防治措施,加快应用普适性监测预警设备,不断强化预警功能。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监督检查,强化因工程建设造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的责任认定。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利民。围绕落实中央1号文件,不断强化政策供给。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支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政策,强化监管,支持设施农业发展。严格落实扶持生猪等养殖业生产的各项用地支持政策举措。继续对脱贫攻坚“四大战役”项目实行用地指标核销等特殊支持政策。加快实施“点状供地”。全面完成耕地、园地面积较大的99个县(市、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
(八)不断深化改革蓄积发展新动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对已经试点委托部分土地审批权限6个市的督促指导,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将丙、丁级测绘资质审批委托下放至各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批。继续深化用地用矿“三级联审”改革,扎实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整合、多验合一”改革,加强督促检查指导,确保改革落地生效。鼓励有条件的项目实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合二为一,最大限度压时限、提效率、优服务。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管理。推动矿政管理改革。持续落实“三个一定,一个全力”要求,研究出台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统筹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创新。组织编制第四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碳酸钙、水泥用灰岩、铝、锰和稀土5种优势矿产资源开发规划,促进重点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面查清应建矿山底数,年底实现应建矿山30%建成绿色矿山的目标。全面推进矿业权竞争性出让,严格控制协议出让范围;总结推广采矿临时用地改革;实行同一矿种探矿权采矿权出让、登记和储量评审备案同级管理;适当延长探矿权期限,科学部署财政出资地质勘查工作,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实施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新标准。探索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督管理科技平台,创新矿山开采监管方式,提升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水平;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监管,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价制度实施,科学评价全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抓细抓好矿山安全生产工作。加快土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施意见,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权能、规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规则,推动集体与国有土地实现“同地同权同价同责”,合理平衡各方收益。搭建全区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坚持“净地”出让,总结推广“标准地”“净矿”出让,继续实施园区压矿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性整体评估,保障企业拿地即开工。指导实施房地产供地分类调控,适当增加住宅用地公告供应量,落实各市主体责任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指导监督职责,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征地制度改革。遵循新《土地管理法》改革取向,严格执行征地区片综合地价补偿标准,总结借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北海市征地成功经验,从征地范围、程序、补偿三方面着手,完善我区征地管理制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项目落地。
(九)全面加强自然资源基础能力建设。编制广西自然资源“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确定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形成落实广西“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务实举措,指导未来五年广西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加强测绘和地理信息支撑能力建设。开展实景三维广西建设和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加快基础测绘转型升级;持续开展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和北斗高精度基准站网加密,加强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统筹与保障,构建精准、权威、多数据源、多时相的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涉密测绘地理信息成果管理,促进地理信息成果共享使用,推进地理信息软件国产化应用。探索卫星导航基准站社会化服务新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参与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运营,提升广西北斗高精度基准站网服务应用水平。完善测量标志保护机制。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加强测绘行业管理,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成果质量,全面推进测绘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地理信息安全和地图市场监管,强化“问题地图”整治,深入开展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协调加快中国—东盟地理信息与卫星应用产业园建设,争取年内实现一批产业入驻;协助办好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构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体系。要认真梳理各项业务需求,立足已有基础,统筹整合土地、地质、矿产、海洋、林业、测绘地理信息的资源,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完善、优化和创新,建设自然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自然资源监管决策、“互联网+自然资源政务服务”三大应用体系,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今后全系统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必须要统一平台、上下贯通、左右衔接,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切不可自成体系,独立运行。提高科技创新应用和对外合作水平。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全力支持加快“一所一基地三中心” 等国家级开放平台建设(国家海洋四所、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保障南宁基地、南方石山地区矿山地质环境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卫星应用中心、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加强各类技术创新,扩大平台影响力,推动项目、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筹备办好第11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暨推介展示会,提高中国—东盟矿业信息服务平台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东盟矿业人才交流培训。筹办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暨高新技术成果展。加强政务公开和信息服务。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依法依规、及时主动公开政策性文件、规划计划、行政许可事项、重要统计数据等政务信息。强化信息服务,整合资源,深入调研,提高信息质量,完善紧急信息报送机制,切实发挥信息在服务决策、推动工作落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揽全局,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自然资源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新的担当、新的作为落实好各项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五个扎实”新要求、作出的“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重要题词精神,学习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当前广西发展形势的研判和工作部署,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联系工作、联系自身、寻找差距,找准工作重点和方向,特别是要经常对照反思修正工作,领会思想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决不能再回到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老路上去,决不能再回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的做法上去,更不能再回到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上去”的重要论述,自觉地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创新”增强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以“协调”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新格局,以“绿色”开辟资源保护利用的新路径,以“开放”激活资源要素的新活力,以“共享”扩大资源惠民富民的新成效。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运用。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激励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担当实干,做到思想行动始终与初心使命融合统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其他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纪委书记(纪检组长)要扎实履行监督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持续传导压力推动落实。启动厅本级内控体系二期建设,推进第一批14个直属单位内控系统建设,开展补助市县专项资金监管系统试点,促进财务内控与业务内控更好结合,规范资金管理,抓实预算绩效。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严肃查办案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政治监督,修订完善巡察工作办法,持续深化政治巡察,推动管党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对直属单位开展预算执行与财务收支情况审计、重大项目审计、扶贫专项资金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台账,实行整改销号制,将审计整改难点纳入厅党组巡察内容。紧盯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持续聚焦发力,严肃查处各类案件。大力支持驻厅纪检监察组履行监督执纪执法职责,努力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形成合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工作“三大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建绩效考评导向机制,运用好机关党建工作季度检查通报督导机制和机关纪委监督检查问责追究机制,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推进党建工作落实。积极探索机关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努力在党建工作的实践上、制度上取得新成果。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魂聚气、凝心聚力。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统筹抓好新闻宣传、舆情监测应对和自然资源文化建设等工作,构建“大自然宣传”新格局。打造“自然八桂党旗红”文化品牌,建成自然资源博物馆,建设自然资源教育馆,讲好自然资源新故事,传播自然资源好声音,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自然资源系统治理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保证。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推动系统干部能力提升。全面加强干部政治训练、思想训练、作风训练、业务训练,增强能力素质,打造一支苦干实干巧干的干部队伍。按照人岗匹配、人事相宜原则,适当调整岗位,让想干事懂专业会管理的同志承担相应工作。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制定全区自然资源人才中长期规划。用好自治区引进高素质人才的相关政策规定和系统事业单位这个大平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梳理专业干部需求缺口,优先选拔、引进急需紧缺型人才和专业化人才。要把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业学校建设成为系统紧缺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进一步发挥培训中心作用,加大在职干部职工培训力度。有序推动直属单位技术力量融合提升。营造激励干事担当的良好环境。继续在全系统大力弘扬“四为”理念,严格对标中央和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强化督查督办,不断提高执行能力,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务实功、求实效,雷厉风行抓落实。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考评“风向标”作用,强化正向激励,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更加关心爱护干部,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推动形成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编辑: 审核: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