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及部委网站
- 市级自然资源部门网站
- 直属单位网站
- 其他相关网站
日前,由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自主研发的广西“AI+遥感”非粮化智能监测算法模型,经过3个月4轮优化提升测试,1小时内完成5000平方公里卫星影像自动扫描,提取了耕地“进出”地块图斑,实现快速、直观可视的耕地变化监测,初步建立了“耕地往哪去,从哪来”的智能遥感解决方案,广西耕地“非粮化”智能监测再添“新利器”。
耕地“非粮化”具有随机、分散、面广、无序等特点,该类信息的获取和行为的监管难度大,通过“AI+遥感”智能监测技术,可实现48小时内对我区耕地进行全面“体检”,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上,查出占用耕地种树、种果、挖塘养鱼等新增“非粮化”地块的位置、范围和面积,大范围、快速获取耕地“流出”信息,解决“耕地往哪去”。
自动提取耕地“非粮化”地块前后时相对比图
2021年以来,广西多地开展“清桉还耕”“清桉还蔗”行动,利用“AI+遥感”智能监测技术,结合自然资源相关数据,可快速获取此类复杂新增复耕地块的具体位置、范围、面积和类型,支持分析耕地“从哪来”。
广西自然资源遥感院表示,将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对模型进行精度测试评估与应用测试,不断完善广西“非粮化”智能监测体系,继续深化技术研究,突破监测对象变化复杂、类型多、地块破碎、智能监测干扰大等技术难点,加快优化提升遥感智能识别算法模型精度,研发易用、好用、实用的服务产品,为广西落实耕地保护管理制度,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技术保障。
编辑:周复宏 审核:李欣松 陈世穆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