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
  • 重要通知
  • 国务院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3〕149号)

    2024-01-10

    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186号)

    2023-12-08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和现状评估工作的通知

    2023-12-08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27号)

    2023-12-08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蓝图”主题论坛专家发言集锦
    UP前沿论道: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
    UP前沿论道:塑造城市更新的新动能——地方的实践与探索
    UP前沿论道 : 城市韧性评估与规划
    凝心聚力共谋高水平国土空间规划治理 ——首届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年会综述

    12月4日下午,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举办“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蓝图”主题论坛。主题论坛包括“主旨报告”和“地方实践座谈”两个阶段。与会嘉宾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聚焦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等进行研讨。在第二阶段的交流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分别对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和江苏南京等地分享的实践经验进行现场点评和探讨。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更加有序张 兵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多规合一”改革部署,将原分属不同部门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职责统一整合到自然资源部,由其负责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圆满完成。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印发实施,“三区三线”成果高标准划定,“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取得重要进展;上下贯通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本建成,国土空间法律和制度体系建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政策实现有机衔接,行业管理逐步理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总体形成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大局,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引导国土空间布局更加有序;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体系,推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蓝图”落地见效;全面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实施,实现规划执行更加有力;加快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促进空间治理更加有效;深化国土空间规划理论和技术创新,实现从业队伍更加融合。推动时空信息与规划治理深度融合陈 军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自然资源智库指导委员会委员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和高质量时空信息保障是自然资源工作的两大重要抓手。目前,自然资源领域测绘、调查、监测业务众多,但信息资源碎片化、数据保障难以实时化等问题突出,尚难以全面覆盖自然资源—资产—资本三大板块,亟须提升高品质时空信息供给能力,形成覆盖全面、更新及时、适于分析的国土空间高质量信息资源。国土空间的数字化发展与应用,是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信息的巨大信息工程,应按照国土空间“一盘棋”的思路,统筹协调各项数字化发展与应用。其中,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是将多维现实世界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立体结构与表观数字化,形成实景三维信息产品与数字空间。实景三维中国的总体技术架构,主要由数据产品体系、数智技术体系、服务赋能体系组成,以基础设施和政策法规为支撑保障,向国家数字化发展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服务应用,是新一代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新型时空基础信息设施。我们应准确把握时代需求,加强学科交叉和数智化创新,推动以实景三维为代表的时空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深度融合,构建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实现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樊  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发挥各地在“一盘棋”下的比较优势,形成功能清晰、结构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等理念,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高度一致。区域协调发展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内涵,为主体功能区精准落地配套政策提供了依据。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功能区战略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指示要求,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着力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主体功能区的综合布局,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等重大战略衔接,发挥主体功能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城市化地区要培育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新主体功能,增强城市化地区吸纳经济和人口的综合承载力,扭转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的态势,形成经济和人口同步集聚,在集聚中实现区域均衡。——建立政府采购、市场交易、生态补偿、社会责任等多维政策体系,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化和农产品增值化,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营造造血功能,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原有三类主体功能分类基础上,通过重点布局绿能生产基地、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保护基地、大旅游和现代生物产业生产基地,培育新的复合功能,实现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唐小平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自然保护地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起到关键作用。我国经过近70年的努力,已建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但仍然存在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自然保护地是由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是自然保护地的三大理念。在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阶段,应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创新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类保护、分级管理、分区管控,把具有国家代表性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优先布局建设国家公园;稳妥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保护空缺的自然保护关键区域逐步规划纳入保护地体系,在生态保护修复制度、统筹保护与绿色发展、支撑保障能力等方面集中发力,加快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完善中国特有的人文自然生态系统王向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建造各种水利设施,力求改造自然水环境,控制自然水文,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用水,也为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运输提供便利,于是在国土上逐渐形成了人工与自然结合的规模宏大的水系网络。这张水网支撑了农业生产,保证了中国在地理与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且耕地有限的情况下养育了大量人口;这张水网也是环境的支撑系统,减少了水害的压力,减弱了水害的强度,使得国土更具有弹性。中国人在农耕文明中积累的梳理土地的经验,也是城镇空间营建的基本准则。农业生产支撑系统,实际上也是城市的环境支撑系统,这一系统塑造了中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景观特征,体现着地区的历史和过往岁月中人工营造与自然的关系。人文自然生态系统指人类为了生产生活需求,对自然施加影响和改造,形成既满足人类合理的生存方式又保证自然生态可持续、人类影响与自然过程相互适应的生态系统。千百年来,勤劳质朴的中国人不断梳理土地,重新塑造了国土景观,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文自然生态系统,支撑着国土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今天,面对人工建造范围越来越广、对自然影响和干预程度越来越强的现实,在环境支撑系统的功能已经弱化甚至消失的情况下,中国需要建立起一个具有弹性和可持续的环境支撑系统,来协调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维护国土与城市的安全,同时将这一系统转变为具有人文精神的、诗意的风景。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赵毓芳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司司长经过10年努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土地到空间的历史性突破,覆盖城镇、农业、生态空间的全域全要素全流程用途管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我们认为,从落实生命共同体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绿色转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三个维度来看,统一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路径和抓手,用途管制要进一步找准定位、认真履职。过去10年,我们探索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将用途管制扩大到所有国土空间,为划定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管制规则提供实践基础;开展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纠错机制试点,加强长江岸线保护;开展大运河核心监管区用途管制,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历史风貌保护。我们完善了运行体系、搭建了技术体系、创新了监督体系,用途管制框架体系、管制规则持续健全。过去10年,我们在城市实行“增存挂钩”,在农村实行“增减挂钩”,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探索全过程节约集约用地,通过推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过去10年,我们改革土地利用计划方式、用地审批制度,连续出台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制定了一批城乡用途管制政策,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面向未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还需要在基础理论、标准规范和政策实务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需要在法律制度、运行制度和监督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制度,需要进一步创新用途管制技术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国土空间规划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许  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在自然资源部的关心指导下,在沪苏浙两省一市的共同努力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示范区总规”)于2023年2月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是国内首个跨省域共同编制报国务院审批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并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后,国内首个由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国土空间规划,也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内首个由国务院批复实施的国土空间规划。示范区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战略,体现了引领性;落实生态绿色新理念,体现了集成性;强化人居品质为先,体现了示范性;建立跨界空间治理新机制,体现了实施性;构建了新江南文化新空间,体现了多样性;落实“开门做规划”要求,体现了协同性。示范区国土空间“一张蓝图”已经绘就,沪苏浙三地将在自然资源部等国家部委的指导下,依托理事会、执委会工作平台,大力推进示范区规划建设,将示范区总规描绘的美好蓝图尽快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画”。近期,主要抓好“1+3”集中示范,即在两省一市交界35平方公里区域内共建水乡客厅,以及打造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片区祥符荡创新中心等三处示范片区。数字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浙江路径顾  浩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国土空间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省发挥数字化优势,率先开展国土空间整体智治省域样板建设,探索出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主体,以全域综合整治为规划实施路径,以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为支撑的“一体两翼”浙江路径,释放更多产出,更好地保障人民生活。一是运用数字化思维,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引领、空间保护为前提、空间利用为重点、空间安全为保障”的核心业务逻辑,通过“空间数字化、数字可视化、治理智能化、协同网络化”,实现对空间资源“精准分析、整体优化、依法保护、高效利用、科学治理”。浙江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可为全省340多个应用提供全面、权威、精准的“底图、底数、底线”和智能工具,累计提供1200个空间数据服务、295个空间计算分析组件接口。二是运用数字化理念,打造融合多级多尺度、统筹全域全要素、贯穿全周期的空间底座,形成国土治理业务一条链,全面提升省域空间治理的数智能力。三是运用数字化方法,探索“项目谋划、立项审批、实施管理、竣工验收、后期管护”全过程管理模式,为有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奠定基础。浙江省将坚持数字化赋能,找准空间治理方位目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提供支撑。规划引领助推“三大工程”建设丁强广东省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推动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和有效投资、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深圳立足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在资源配置、资产管理和城市治理中的作用,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为主要路径,助推“三大工程”建设,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一是切实落实存量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增加居住空间的要求,推动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发展融合,通过拆除新建和整治提升(含拆整结合)实施城中村改造,合理疏解人口,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完善政策“工具箱”,建立长效机制,促进空间提质增效。二是在系统构建全市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的基础上,加强需求预测和资源整合,统筹做好“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布局,加强政策指导和项目协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建设运营新模式。三是针对深圳当前住房的主要问题,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指导,明确居住空间保障规模、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高人均住房面积、制定近期居住用地供应等目标,合理引导保障性住房建设布局,多方面拓宽供应渠道。以问题为导向推进详细规划改革创新叶 斌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上世纪 90年代后建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度,以及原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的用途管制制度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制度改革和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时代要求,原有的制度急需转型、完善。《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为近期全国详细规划工作提供了指导,但从进一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角度,还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改革创新,完善详细规划制度。现从地方实践的角度,尝试从详细规划的定义、详细规划在自然资源管理业务链中和其他相关业务的关系、详细规划在空间规划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详细规划编制的约束条件、作为公共政策和社会契约的详细规划内容和成果形式、详细规划执行规则、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如何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如何动态维护详细规划成果库、适应城市更新要求的详细规划执行规则特例以及乡村地区的详细规划等 11个方面,进行阐释和分析。建议以更系统的观点、更综合的方法,统筹考虑详细规划作为公共政策和技术工具双重属性特点,实施城乡全域详细规划覆盖(或在实施中动态覆盖),建立图则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的管制模式,以开放的态度探索系统改革,完善详细规划编制实施制度,实现详细规划的转型再造。

    为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城市设计、大数据等手段改进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提高规划编制水平”的要求,推进各地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开展城市设计,并将有关控制引导要求按法定程序纳入详细规划实施,提高国土空间品质,“第五期UP前沿论道——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学术研讨活动于2023年11月30日下午,上海设计中心南馆木棉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的指导下,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于海涛到会致辞。活动由上海规划院副院长赵宝静主持,特别邀请了陈志敏、单樑、张铁军、刘青昊、刘佳、梅耀林、奚文沁、匡晓明、叶斌、朱子瑜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与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和圆桌论道两个环节,共同分享、探讨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技术方法和探索实践。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徐明前出席会议,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帆为活动总结,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等多位专家学者与会。这是“UP前沿论道”系列活动第二次公开面向全社会、全行业征集主旨报告和重要观点,旨在邀请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划编制单位等行业同仁献言献策,共同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发展。本次活动由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协)会联合体、自然资源报社、《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中国土地科学》《上海城市规划》协办。活动现场照片发言嘉宾合影会议致辞张兵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是在熟知的空间类规划领域开展的一项革命性、重构性、系统性的改革。去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首个“多规合一”的国家级空间规划《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各省级规划也在加快推进,国务院已批准江苏、广东、宁夏等8个省级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转向新阶段: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方面的编制和实施改革。过去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工作和原来熟知的城市规划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不同:一是打破城乡分割;二是全周期全流程;三是运用数字化手段。从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的三个重要特征来讲,城市设计有三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是全域全要素拓展。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后,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所有国土上的元素都会成为建立空间秩序重要的手段和要素。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全域全要素,塑造安排功能布局、空间秩序,同时营造服务生态功能系统完善,城市设计正在发生变化。二是全周期全流程延伸。城市设计目前完全依托于规划管理体系,根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城市设计工作要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从编制到管理的全过程,在规划实施监督过程中进行监测。三是数字化治理。王建国院士提出,城市设计进入到第四代范式,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伴随着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建立,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大方向在改变城市设计的方法。研讨城市设计到详细规划的相互关系过程中,城市设计方法的改进和详细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走向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于海涛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高度综合,高度复杂,重构性大,就要求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要高度开放、包容,对于一些行业共同关心的重大议题、重要问题和实践难题,需要全行业凝心聚力,通过政产学研融合的方式去共同进步。城市设计是一种规划方法,详细规划是一种规划类型,两者关系非常紧密,都是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自然资源部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从2019年《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的《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再到2021年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到2022年《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通知》,以及2023年印发的《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一系列政策文件,都对其做出了部署安排。希望政产学研各个方面,在细化落实上进一步实践探索。也希望全行业更加广泛地参与UP前沿论道,贡献智慧力量。主旨报告陈志敏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总规划师广州总体城市设计及地区详规管控传导研究广州组织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围绕城市发展定位,重点规划空间形态系统骨架,研究自然山水、城市空间与人居环境的总体布局,一体化考虑详规管控要素,全覆盖引导空间秩序,实现全域空间形态环境系统构建;将公共空间及风貌特色核心内容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景观廊道等专题内容纳入专项规划,建筑等城市设计导则要求纳入详细规划,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面的设计传导体系;一体化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将设计成果纳入“一张图”成果管理,把方案转化为要素图则,在详细规划中深化落实重点地区的设计管控要素。面向未来,需要探索对都市形态、环境、产业与人流的数字化感知与动态时空调整方法,促进形态环境控制更加科学与智能,打造更加人性化、精细而又高效的都市空间环境。单  樑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城市设计品控的深圳探索深圳城市设计在全国较早建立了包括法规规章、规范标准、技术指引在内的,贯穿于规划各个阶段的城市设计体系。在存量内涵式发展阶段,需要更加全面地认知城市设计“过程”和“产品”双重属性,通过强化“产品品控”,全面提升品质、加强实效性。基于此认识,通过对全市总体城市设计、山海连城计划专项城市设计、前海开发单元规划等系列项目实践总结,探索出总体—分区—片区—地段地块等不同层面上,与规划体系相融合的全过程城市设计品控技术方法,并聚焦于管理实施的“最后一公里”,提出创新“城市设计预研究”机制、建设CIM数字城市设计决策会商导控平台的建议。张铁军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常务副院长更新背景下存量地区详细规划与设计的编制思路与北京实践在减量发展、城市更新的背景下,以三个北京街区控规为例,总结”四步走”“八清单”工作方法,形成“规划加策划、策划转行动、行动推项目”的存量地区详细规划与设计的编制思路和实施框架,并提炼实践要点。一是问需于民,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百姓关切;二是精打细算,挖潜存量空间,摸清资源家底;三是因地制宜,紧扣地区特点,聚焦主要矛盾;四是以新促老,新旧融合发展,补充公共服体系;五是治理先行,策划规划协同,实现多元共治;六是聚焦实施,匹配治理层级,推动规划落地。刘青昊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密度和规则的价值空间密度是反映城市物理特性的重要指标,规则秩序更是影响城市整体空间格局和建筑形态的关键因素,两者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在当前城市规划建设转向存量更新的背景下,结合南京老城现状建筑密度情况,通过对比国际知名高密度城市空间,研究解析空间密度的指标数值,深入理解空间密度的含义,充分挖掘存量资产价值,形成新增有效投资,推动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同时,基于东西方筑城、街道退让、建筑群落、开敞空间等一系列规则秩序研究,探索制定符合本土文化、科学合理的管控规则,传承城市人文特色,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环境。刘  佳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城市设计助力详细规划的路径探索基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聚焦存量时代对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发展要求,提出城市设计助力详细规划提升的两方面路径探索。路径一,城市设计作为技术方法,可在空间布局与形态管控中发挥纵向串联作用,围绕详细规划工作体系,在总体层面、单元层面、地块层面、实施层面,全面完善规划。以北京市亦庄马驹桥街区控规和城市设计项目实践为例,在单元导控、地块指引和实施保障中,形成可操作的设计方案,提升规划的精细度和科学性。路径二,城市设计作为治理工具,借助规划设计管控三维信息系统进行精细化管控。以广州城市三维管控平台实践为例,探索基于三维信息化管控平台的城市设计编制标准,促使规划管理从指标管理向效果管理、从二维平面化管理向三维空间化管理转变。总之,新时期城市设计需要发挥专业特性,与详细规划有机融合,承担城市设计在衔接详细规划过程中的新角色。梅耀林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总经理运用城市设计方法提升详细规划编制水平近年来,国家和江苏出台了相关技术文件,提出融合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倡导策划、加强管控、面向实施等新要求。同时,城市设计还存在内容针对性不足、管控传导失灵、与法定规划衔接不畅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开展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同步编制、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探索:一是发挥策划作用。城市设计中强调策划引领,开展前瞻性策划研究,推进功能结构完善,通过对城市设计内容的转译传导,优化详细规划内容。二是发挥管控作用。运用数字化、一体化、精细化、全要素的城市设计手段,精准传导管控要素,打造高品质城市地区。三是发挥引导作用。建立贯穿“设计-管控-实施”全过程的理念,发挥各类城市设计作用,满足分阶段建设实施需求,分层次将城市设计转译为详细规划的管控要素,将不同阶段城市设计纳入信息化平台,整合审查监管、公众参与,打通前端设计和后端治理环节。奚文沁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师室主任设计赋能,点亮水岸以黄浦江与苏州河滨水空间实践为例,体现城市设计四方面理念。一是“与城市辉映”,提升能级高度、塑造形象亮度。二是“与历史对话”,强化历史人文温度、培育时代文化特色度。三是“与主客共享”,织补公共空间密度、激发场所活力度。四是“与自然相融”,构筑生态浓度、保育韧性强度。从城市设计落地实施的角度来看,“一江一河”沿岸地区通过编制控规附加图则,将城市设计方案核心要素纳入法定规划,针对公共空间、慢行系统、街道界面等公共内容进行重点管控,对成片开发的重点区域,搭建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平台,编制地区总图,协调各方需求,指导实施方案。圆桌论道圆桌论道现场照片匡晓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城市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城市设计是一个工具,最终的目的是落实详细规划。详细规划有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法定规划,是落实的法定规划。另外它肩负着非常难的工作,就是实施性政策工具的问题。法定规划和弹性之间的问题,是我们深度研究的焦点。如何应对市场的弹性,城市设计在北京的实践中如何成为那么重要的一个反复的多层面的城市设计的工作,是接下去研究的重点。叶  斌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跳出详细规划来看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可从四个方面探索。一是要从用途管制的角度来看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其实有两大类,一大类是为我们空间规划管理当局所服务提供长期空间管制的一种方法,一种成果。另外一种是服务于一个地段开发实施性的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应实现用途管制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的管控。同时还要在立法与技术标准的制定上,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来思考和校合。二是跳出技术文件的角度,要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思考城市设计和详细规划的公共属性问题。详细规划的所有内容,是否全部作为公共政策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城市开发和各个利害关系人的一份空间契约。三是从存量土地的角度,从城市更新出发,来研究土地的权力制度对详细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影响。城市设计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征地的更新,一类是征地的更新。征地的更新,依据已批准的详细规划,没有问题。以土地权利人参与的城市更新,在实践的路径上遇到了无数问题。整体制度里除研究详细规划的编制制度外,对详细规划的实施制度要做更为广阔的思考。四是乡村规划。乡村的详细规划还是一个弱项,要把乡村的详细规划变成全域规划理解成一个过程性的规划,以土地整理规划形成的各地类,以及大地景观重新塑造为代表的内容形成新的详细规划,形成动态的规划,并纳入年度土地调查制度,并与农村的不动产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结合。朱子瑜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设计要体现全要素覆盖全领域,贯穿全过程,融入全周期。城市设计有四大项任务,第一是大力开展。第二是全面开展,包括全过程、全要素等。第三是培养城市设计队伍,第四是提高城市设计的水平。新时期城市设计应有担当,有作用。应完成这三个步骤:一是完善规划。用设计做规划,用设计方法编制规划。二是指导设计。用规划理念指导设计,创作里有很多想法,但必须要在一个规划的逻辑里和框架里。三是用规划设计引导建设。第一需要分层编制,服务好规划并完善规划。第二进行分区管理,城市里要有特殊区,才能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第三管理上要分区,管理分项上要指引。在规划体系中给城市设计一个技术定位,实施管理中给城市设计一个地位。为国家发展管好空间,为发展要用好空间,让城市设计发挥作用。活动总结 张  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最新制定发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是极好的将各地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实践进行了提炼和总结,确定了城市设计方法在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详细规划中的任务、内容和管理要求,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方向。我们相信伴随着同行们一起在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机方面所做出的更深更广阔的实践,城市设计这门学科一定会发挥其更大的价值。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编制已经进入征储并举的创新实践,并开始积极探索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有效统筹各类政策工具,推动规划更精细科学编制、更精准有序实践的阶段。各团队之间有很多共性,有许多的不同,希望能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经验分享,让我们在建设人民城市的征途上走得更好。UP前沿论道是一条很好的沟通渠道,下一期UP前沿论道的发布与征集,上海规划院一定积极响应和参与下一期UP前沿论道的交流,和全国的同行一起探讨和进步。

    城市的生命在于其不断更新并持续迸发的活力,更新是城市永恒的状态和不变的主题。当前我国已步入存量时代,这倒逼各地由点及面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实践日益丰富。各地实践表明,更新需要加强规划统筹,强化规划与土地政策的紧密融合,同时规划也要适应更新需求充实提升,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贯穿始终。  6月30日上午,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的指导下,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牵头主办,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城市规划学刊》、《中国土地科学》联合主办了“UP”前沿论道活动,本次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门晓莹副主任主持,自然资源部空间规划局杨浚副局长参加论坛并致辞,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相关领导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邀请以下城市同行,旨在通过总结分享经验,为各地不断完善规划和土地政策、塑造城市更新新动能、激发城市活力提供借鉴。  主旨报告  报告主题:坚持规划引领,激发市场活力——上海城市更新的实践与探索  伍攀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详规处(更新处)处长  报告简介:为贯彻落实“人民城市”理念,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上海近年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以实施为导向,全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在本次专题介绍中,基于城市更新的概念解读与上海城市更新的历程的梳理,通过总结城市发展面临的局面与当前城市更新的关键要求,就上海在城市更新工作方面构建了“1+1+N”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进行解读;重点是探讨在坚持更新对象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前提,最大程度激发市场活力,主要体现在通过推动区域更新和零星更新并行的更新路径,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绩效,同时以全生命周期的要求,确保城市更新的实施落地及目标达成。报告主题: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实践探索-北京城市更新的规划土地政策创新  王崇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更新规划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担任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城市更新分会副会长,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与实施学委会和村镇规划学委会专家。  报告简介:本报告结合北京市近年来城市更新工作的成效和不足,提出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着力推动实践探索的工作思路。首先是自上而下构建“1+N+X”为代表的城市更新政策保障机制体系,在巩固法律依据的同时,细化深化首都城市更新的内涵、目标和分类;其次是以典型案例为抓手,以问题堵点为导向,以小切口、微改革的方式提出政策清单,特别注重在规划、土地方面的政策创新,包括规划体系完善、建筑规模管控、用地功能混合、土地灵活配置、新业态支持、土地使用权续期、历史问题处置、规范认定标准等;最后从加大实践探索力度和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两方面,对未来城市更新工作重点提出了相关思考建议。报告主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下的城市更新规划政策探索——基于南京地方实践的思考  官卫华,博士,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江苏省“333高层级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  报告简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战略导向。新时期城市更新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的更新,而应更好兼顾土地集约增效、历史保护传承、产业创新驱动、城市品质提升、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等多元化维度和包容性目标的实现。究于涉及对象和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利益分配的复杂性,亟待总结现阶段各地丰富的实践经验,加快城市更新的规划编制和实施机制的新路径创造。首先,强调“制度先行、理念更新”,结合典型案例,深入解析南京市居住类地段和非居住类地段更新政策的设计逻辑与关键要点。在此基础上,突出“规划引领、行动实施”,面向央地事权分配和规划实施管理需要,提出城市更新的规划框架,着力将城市更新贯穿于“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过程,进而以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赋能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建共治共享现代化治理新格局的形成,可供国内各地更新规划政策制订参考借鉴。报告主题:从“空间规划”到“空间政策”再到“空间治理”——广州规划统筹引领城市更新演变的思考  邓堪强,博士,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报告简介:广州市作为城市更新最活跃的城市之一,2009年实施“三旧”改造以来,经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特征的城市更新改造实践,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性逐渐增强,逐步探索出“总体规划定目标定重点、专项规划建路径建机制、详细规划控指标定功能”的三级传导机制。近年来,立足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保护活化协同、缔造绿色宜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强化社会综合治理,重点完善公共设施、产业空间、住房保障、文化传承等系列政策,促进空间规划与公共政策深度融合。2022年公共健康问题暴露以城中村为代表的低成本高密度空间在社区共治、利益共享、公共卫生方面的脆弱失序,高质量城市更新需要更加科学精细的社区治理,以及更有力度的规划统筹,广州谋划“政府掌舵、企业划桨”,以“做地”推进高质量发展。报告主题: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城市更新,以机制创新打通实施路径——成都城市更新的规划与政策探索  阮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专家  报告简介:成都围绕城市更新规划与政策机制支撑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首先介绍了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明确城市更新的总体目标与路径策略的探索,在详细规划层面针对城市更新特点,通过落实上位目标的传导性、打通全环节全过程的实施性及贯彻公园城市理念的适应性评估,并结合四圣祠片区案例分享更新单元详细规划的具体做法;其次围绕“做优做强”城市功能,介绍了制定城镇低效用地的认定标准,建立打通调查、登记和规划三大环节的城镇低效用地数据基座,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规划,有序推动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尝试;最后就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规划一管理一实施一监督”系列政策与机制,重点从提升居住品质与强化民生保障、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激活城市剩余空间营造公园城市微场景四个方面介绍了成都的探索。报告主题:武汉历史保护类更新单元规划编制与政策探索  汪云,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报告简介:为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促进历史保护与城市建设结合,武汉市在城市更新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的背景下,以历史保护类更新单元为例,探索了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的编制方法与支持政策。在更新单元规划编制上,尊重产权关系、顺应市场规律,探索“四个先行”:评估先行,梳理特色,明确任务;主体先行,实施主体参与规划编制,保障规划可行;策划先行,尊重市场研判,保证项目实施成效;运营方案先行,推动一二三级联动。在政策探索上,以“三阳设计之都”为试点,探索“土地整理+房屋留改+历史文化保护挖掘+产业集聚培育”的“留改”不动产储备新模式。报告主题:面向实施、上下结合的深圳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度探索  王嘉,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报告简介: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深圳面临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困境,较早在存量用地规划建设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索。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目标,深圳始终坚持国土空间规划引领,结合存量用地开发特点,以标准单元贯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通过规划指标、设施、功能布局、建筑规模实现逐层传导,尤其在详细规划层面创新了“编制到地块、管控到单元”的法定图则管理制度,实现“法定图则-规划实施方案”分层管控。深圳城市更新以政府统筹、规划引领、公益优先、市场运作为原则,创新了“城市更新单元”制度,以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为平台,联动规划、土地、产权等政策融合,集成了精细化、多专业的规划技术有机、综合、可实施,实现了政府各部门、市场主体、权利主体、居民、公众等多元主体利益协商共融。报告主题:促进高质量城市更新的规划和土地政策思考  周俭,同济大学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报告简介:城市更新是存量发展阶段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更新对象及其空间权利人的多样性特征要求规划研究更具针对性,要求规划方法更有适应性;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以适应城市更新的特点和需要为目标,改进规划编制、完善规划管控方法和许可程序,将城市更新内容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需要以目标为导向的规划和土地政策指引,探索多样化、相互对接的规划和土地政策,因地制宜、一地一策,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  圆桌会议  召集人:  徐小黎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  特邀嘉宾:  张  勤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一级巡视员  陶晓龙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城市更新与村庄整治所所长  路  红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党委委员、一级巡视员  赵燕菁  厦门大学教授  雷爱先  北京翰简咨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勤局长在发言中谈到,从七个城市的经验介绍中可以看出当前城市更新工作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城市更新已经从城市中的个别地块发展到城市的普遍需求;二是城市更新的政策从保障“特例”转向全面系统的常态化制度建设;三是规划工作自身的变革,规划不只是简单完成技术性的空间优化方案,而是注重与社会共商,并注重把土地政策融入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中。城市更新工作是非常复杂的,规划既是实现城市更新的工具,也在统筹和引领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提升。张勤局长对于7个城市在城市更新工作中的特点、值得学习推广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城市更新要全面融入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二是城市更新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详细规划尤其要处理好刚性传导和个性化施策;三是要注重新旧的互动,新增空间要带动既有空间的更新提升;四是要注重将规划研究融入规划全过程;五是要充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更好地推动面向更新的规划改革。赵燕菁教授提出,我国的城市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城市更新不能走“卖地”的传统老路,要通过引入好的产业项目给城市更新带来新动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城市更新要实事求是,不能停留在面子工程,不能给政府造成负担,政府要积极引导,激发各方主体的积极性,要防止掉入城市更新“陷阱”,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要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的城市更新策略。自然资源部门要通过对城市土地资产的管理,有效推动城市更新。路红局长指出,推动城市更新工作中,在文化保护上要有清醒的认识。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不可再生资源,只有保护好城市中的历史文化遗产才有城市更新新动能的承载地。并提出三点思考,一是城市更新工作,要注重城市存量空间价值的评估,从历史维度、产业经济的维度综合评估,把价值评估作为城市更新的基础性工作,做细做实;二是保护文化遗产要讲究多部门协同,特别是要广泛引入业主的关注和参与;三是城市更新要做好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两者缺一不可,要把规划和土地政策贯通,让项目实施主体、业主,从政策上得到最大效益。雷爱先总经理指出,今天业务交流质量很高,不约而同都是在讲存量时代的存量土地问题。除了技术方法的运用,更要对城市存量用地变更涉及的相关土地政策进行全面学习和理解。城市更新的土地特征就是存量建设用地,分为国有和集体两类,不同权属的存量用地开发建设,都有成体系的土地政策进行约束。建议城市更新工作要更加理性、客观,不能通过挑战现行法律法规来推动,不能走特例,要用足用活现有的土地政策积极推进。陶晓龙所长指出,在部空间规划局的主导下,同济大学周俭教授、部规划中心、规划院,共同聚集了上海等7个主要城市规划技术力量,研究形成城市更新政策指引,这是“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重要实践,是空间规划理念和城市规划设计技术结合的重要举措,也是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有机融合的重要尝试,形成了重要成果,今天的活动是具体研究成果的交流分享。陶所长认为,立足自然资源部工作职责开展城市更新顶层设计,以规划统筹盘活存量土地,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为基础,实现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有机融合,研究相关政策和地方创新举措的适用性,进一步创新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政策助力城市更新发展。

      近年来,暴雨、洪涝、公共卫生等城市安全风险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防范各类重大风险,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应当加强韧性规划和评估研究,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韧性,促进城市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  2023年10月30日下午,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的指导下,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期UP前沿论道——城市韧性评估与规划”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举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王志芳主持,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二级巡视员王伟、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于海涛致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政府主管部门、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分享经验为各地开展韧性规划和评估工作提供借鉴。  这是“UP前沿论道”系列活动首次公开面向全社会、全行业征集主旨报告和重要观点,旨在邀请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划编制单位、高校学者等行业同仁,以及重点实验室、领军团队、青年人才等献言献策,共同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发展。本次活动由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协)会联合体、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中国土地科学》《景观设计学》、景观中国网协办。活动现场发言嘉宾合影  王伟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二级巡视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时要求“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自然资源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国土空间安全韧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以及省、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都把安全韧性作为重要内容;在规划实施监督体系中,已在国土空间安全韧性方面设置了相关指标,引导城市加强定期体检评估。在此基础上,我们近期还启动了国土空间安全韧性评估的方法和标准研究。这项工作很有意义,但同时也很有难度,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都很强,需要持续研究推动。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UP前沿论道活动的组织和筹办,把它定位于传递官方权威信息、引领行业研究聚焦的平台;同时也是交流前沿理论技术、指引行政管理体系完善的平台。希望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治理生态的构建,合力推动韧性评估与规划制度体系的完善。  于海涛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  “多规合一”改革以来,全行业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事业发展。UP前沿论道,逐渐成为一个很好的品牌和平台,其核心理念是United Planning,即融合、向上、发展;基本特点是“政产学研”结合,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编制单位等一起,围绕行业热点难点问题,汇聚众智,交流思想。UP前沿论道的许多观点、建议,积极促成了相关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出台。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部分省市规划也已批复实施,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会议部署了近期重点工作,更需要全行业同舟共济、形成合力。UP前沿论道的组织方式将相应调整,从本期开始,进一步面向全行业、全社会开放并征集重要议题、发言嘉宾和协办单位,努力从“几家办”到“大家办”,从“几个人说”到“大家一起说”更好汇聚行业众智。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作为活动牵头单位,将在部、局指导下,全力做好服务和组织协调,欢迎全行业更加广泛、积极地参与进来。 林俞先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智慧规划所所长  强化国土空间韧性评估的工作考虑  通过分析国家对于提高城市韧性相关工作的政策要求,梳理当前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等自然资源部既有工作基础,提出聚焦韧性、开展规划实施评估的工作目标,并对“韧性城市”的内涵进行解读。结合国家要求和工作目标,韧性评估工作思路应紧密围绕中央有关要求,充分吸纳国内外经验,构建国土空间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分析“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中央要求,并依据国内外经验,提出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将社区作为韧性评估的基本单元、构筑数字化风险感知预警支撑、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等思考;同时,应从资源环境、空间格局、基础设施、发展动力、组织管理五大维度构建韧性城市评估指标初步框架,并从优化组织模式、优化指标体系,完善评估方法、开展韧性评估试点等进行下一步工作考虑。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海绵地球——气候韧性与生态修复的中国模式  气候变化加剧现已成为当前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洪涝及干旱灾害日益频发,水土污染、栖息地丧失等问题也愈发严峻。然而常规的灰色基础设施途径单一目标,缺乏韧性,且不可持续。海绵系统是以水为核心的生态基础设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构建韧性国土提供了另一种途径:通过规划生态安全格局保障韧性国土,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界定人文与自然之间的空间关系,整合水等关键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国土空间的系统韧性。多尺度、系统构建高效的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生态,有两个要点:一是集约节约,生态优先,协调生态保护与发展;二是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解决问题,针对关键区域,高效进行具体的生态修复工程。目前,“海绵城市”这个汲取于中国传统智慧的模式现已成为向世界输出“生态治愈地球”的中国方案。翟国方  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城市韧性评估方法与治理框架  近年各类灾害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大灾巨灾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到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一直以来,强烈呼吁建设韧性城市,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的综合能力。韧性城市所具有的韧性,不仅仅是指具有灾后快速恢复重建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对外来冲击的抵御能力和灾害发生时的减灾、救灾能力。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关于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倡议,把韧性城市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积极推介国外韧性城市相关的最新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本土化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综合韧性指数模型的开发丰富了城市韧性评估方法。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的城市韧性治理是我国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基于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以及极限思维的思维方式,从灾害风险种类、治理层级或尺度、治理阶段、治理要素以及治理主体等五个维度,统筹考虑空间和非空间的路径和策略。郭小东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中心副主任  城市韧性抗震防灾规划的方法与实践  我国三分之二的大城市位于高地震危险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的是防灾能力建设的滞后,实现要害系统震后关键功能的延续至关重要。因此,建设一个抗灾、适灾和恢复能力强的城市势在必行。首先,通过剖析典型地震灾害案例中不同城市表现出韧性能力差异,提出韧性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思路。其次,以实际城市为案例,重点介绍了灾害场景设定、建成环境分析、抗震韧性目标制订、多尺度韧性评估方法、目标-能力决策分析和韧性规划策略制订等韧性抗震防灾规划关键技术的应用。最后,对传统抗震防灾与韧性抗震防灾在评估对象、评估手段与方法、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为我国韧性城市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有益借鉴。石晓冬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规划韧性与韧性规划  通过从灾害风险趋势与特征、韧性城市建设的国家要求、北京市前期探索经验三方面梳理推动韧性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并基于韧性城市三个转变的主要特征、三个力的规划线索,以及两个逻辑的规划思路,可将韧性城市规划的内涵与要点概括为韧性城市应重点突出适应性、稳定性、经济性,通过提升灾时维持力、灾中恢复力、灾后转型力全方位提升城市韧性能力,规划思路上兼顾“规划韧性”和“韧性规划”,统筹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此外,通过从数据岩层与风险评估、数字孪生与极端风险、系统耦合与空间分级、资源效益与精准施策四个方面介绍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规划的规划实践,最后将韧性城市建设总结为从离散到整合、从短期到长期、从响应到适应、从刚化到柔化、从静态到动态的空间治理体系,提出坚持规划韧性与韧性规划的思考,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张浩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雄安研究院副院长  规划视角下的雄安新区城市韧性研究  雄安新区自建立以来,在规划从无到有及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下,尤其在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当前情形下,雄安着眼于当前特点,将韧性理念充分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战略,以城市空间布局、防灾系统、生命线系统为抓手,重点探索空间利用方式与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优化,推动城市智慧赋能。雄安新区不仅重视城市安全的底线考虑,同时关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需求以及不确定性考虑。雄安在韧性规划及实践探索方面主要归为以下三点:一是围绕空间安全,构建稳健灵活城市空间布局,完善空间功能,灵活应对风险,提高空间效能,促进多元开发;二是牢守安全底线,建设综合高效防灾系统,分级分类、刚柔并济建设防灾工程;三是聚焦安全运行,完善高质量生命线系统,系统结构化整为零,供应多元并适度冗余,发展模式生态适度可持续。同时在当前阶段韧性城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雄安特色的系统韧性理念及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板措施。丁强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  深圳城市风险评估与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应对  深圳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开展城市风险评估,并编制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专项规划,持续强化空间资源整合利用和平急两用,探索规划引领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一是城市风险评估: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中,识别出影响深圳的十余种主要灾害风险;并基于台风灾害链、地震灾害链、传染病、核事故等多种情景,分析评估灾害的链式反应及其后果,提高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的系统性。二是空间需求分析:在上述灾害链分析的基础之上,得出人员转移安置、伤员救治、物资保障、交通运输等应急空间需求,并对各类需求进行空间分布模拟,作为后续空间规划布局的依据。三是应急疏散救援空间规划布局:结合行政区划、自然地理等特征,划定市级防灾分区12个,每个防灾分区配置应急设施;系统构建4级“5+1”类应急疏散救援空间体系,提升空间整体效能。四是规划实施保障:包括29个“平急两用”文体设施,27个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和14个应急物资物流设施。同时,规划成果已纳入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和深圳市应急管理联合指挥、应急管理智慧管理平台,强化规划传导和实施管理。圆桌论道现场照片李晓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气候适应和安全韧性都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安全韧性不仅涉及气候变化,更关乎自然灾害、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等。在应对小型局部灾害时,海绵城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或许行之有效,但在应对安全韧性问题时,我们也不能否定工程防御的重要性。同时,工程防御的措施也要从灰色基础设施走向绿色基础设施。反思过去几年的城市特大暴雨、地震、房屋倒塌等事件,从事安全韧性工作一定要关注城市建筑建设方式的优化和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要考虑到灾害下,如何才能保障普通居民的24小时生活,以及城市范围内的脆弱群体、脆弱空间、脆弱类型在哪里。研究此类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的评估,要分析我们自己的本体,分析各类灾害可能带来的威胁和损失。有的问题可以在规划层面解决,有的则可以在运营、工程层面解决,特定的问题要采用特定的方法来处理。我们的规划方法要从灾害的概率统计分析转向情景分析和历史研究。我们要丰富学术研究,同时推进由政府部门牵头的系统性研究。只有认真理解已经遭遇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事件,分析它们带来的影响和危机,我们的气候适应和安全韧性工作才能做得更扎实。汪明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院长  在韧性设计中要关注到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即自然致灾因子的变化和社会减灾能力的变化。首先,未来自然致灾因子超过历史极端事件的概率是在不断上升的,因而,基础设施的工程设计与设防标准要随之变化;除极端气候灾害,还要面向风、湿、雪、热等逐渐变化的气候条件开展韧性设计。生态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灾害触发敏感性直接相关,我们要将生态建设作为韧性设计的前端,进而降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其次,评估韧性的核心指标也在逐渐变化,尤其在自然灾害恢复过程中大型基础设施、城市产业和生计民生的恢复也需要给予特别关注。最后,每一个城市和地区都是多维、多尺度的系统耦合,未来要进行更加系统性的韧性评估,并加强对城市和地区中多层网络联动的机制,以及不同尺度之间韧性设计的关联与转化的研究。戴慎志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通过目前的国土空间防灾减灾工作可以看到,韧性理念已经在城市空间层面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并向全域及国土空间层面推进。这中间包含了对城市和过渡空间的韧性提升,其中,过渡空间涉及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增长空间。如何保持和维护现有三类空间环境中固有的韧性是研究的关键。生态空间中的红线区域、农业空间中低凹的农田,以及城市中原有的地形地貌都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整个区域的韧性。例如,当城市建设人为堵截了原有开放空间,在面对暴雨等极端天气时便失去了原有过水区域,形成自然灾害。因此,需要在保持各类空间固有韧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工程手段增强韧性。

     8月29日至30日,全国首届国土空间规划年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特约3位院士作主旨报告,同时开展五场平行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分别以“现代国家空间规划的数智化转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详细规划探索”“用好时空信息,讲好美丽中国的故事”为题作主旨报告。40余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规划实施管理、城乡空间治理、规划技术标准和信息化建设、行业创新发展、规划学科建设等主题分享交流并建言献策。   2023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年会平行会议现场。阎炎 摄  以持续深化改革扎实推进规划实施管理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建立,如何在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评估、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等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强化总体规划传导,成为“规划实施管理”平行会议的焦点。  对于各地积极探索的详细规划改革,同济大学教授周俭认为,重点要强化详细规划的法定作用,坚持以高质量实施规划为目标,通过完善编管体系,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提升空间品质。他建议通过将城市更新行动开展的空间范围划为更新行动单元的方式,动态开展地块层面详细规划的编制。  专项规划种类多、领域广,各地实际推进程度也存在差别。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建议,具体明晰“编哪些”“怎么管”。一方面,应立足自然资源部门管理事权,界定涉及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类型;另一方面,国土空间上的各种要素组成一个系统,可以借鉴结构主义对系统的分析方法来梳理各类专项规划在系统中的横向关系,由此构建分级分类的编制体系和“目录清单”,以“编审要点”做好过程管控和部门协同,以“一张图”做好规划成果管控。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是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推动规划监督实施的长效机制。据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汪小琦介绍,成都构建“总体体检+分级分类体检”相结合的评估工作体系,实现国家要求、地方特色相结合,系统评估、精细评估相结合,规划编制、调控政策、治理行动相结合等,探索全域统筹、量身定制、科学精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体检评估。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广西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自然资源牵头、多部门协同、乡镇主责、村民主角、技术支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机制,通过数据共享破解资料收集整理难题,技术赋能提升村民参与度和规划师编制效率,积极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阳柳凤介绍,村民参与、科技赋能,能够使村庄规划人力和时间成本降低约65%,工作效率提升约60%,村民参与度提高约5倍以上,编制费用下降约50%。  实施监督体系是国土空间规划四个支撑体系之一。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徐小黎看来,应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她介绍了该中心研究建立“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传导机制,探索城镇开发边界监测评估、风险控制线监测预警与监测等关键技术的进展,并从规划实施监督理论、反馈机制、标准规范和新技术融合发展等领域提出思考建议。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陈瑜琦提出坚持划管结合,规范红线内允许人为活动的具体类型和管理要求,明确国家重大项目占用的具体情形和审批程序,坚持灵活性和原则性、整体性和特色性、刚性和柔性相结合等原则,稳步推进、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之需,加上相关法律修改与时俱进,让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立法具备了条件。《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是我国正式确立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地位之后首个施行的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大连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韩景介绍了该条例细化详细规划编制和审批主体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夯实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地位等成效,也为国家层面立法以及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供了实践经验。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周建春指出,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任重道远;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更需要众志成城。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探索。  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科学推进城乡空间治理  如何发挥“多规合一”改革成效,实现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引领城乡空间治理高质量发展?在“城乡空间治理”平行会议上,与会者围绕城区划定、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新城开发等主题深入交流。  科学精准确定城市地域,合理划分城乡,为全国层面统一城乡统计口径提供准确地理范围,是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重大基础性研究任务。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王权介绍,该中心组织国土、规划、地理、测绘和遥感等领域专家,开展了城区范围研究和划定工作。目前,城区范围相关成果已经作为基础数,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提供了基础性支撑数据。  节约集约用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也是城乡空间治理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城镇低效用地整理部陶晓龙从低效空间治理的政策导向出发,提出采取经济激励措施、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土地利用制度、鼓励产业升级改造等多种手段,整合建设用地复合改造、土地混合开发、空间复合利用、土地置换、“三边地”供应、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多项政策,努力将低效用地再开发打造成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和乡村振兴用地节约挖潜的工作抓手。  发挥“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对城市更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作用,可以科学引导城市更新有序进行。据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武洁介绍,该市以城市更新规划统筹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构建“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更新单元(项目)实施规划”的城市更新规划体系,向上落实城市总体发展意图,向下指导详细规划编制,从宏观到微观逐级传导,促进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变,提升城市空间治理水平。  近年来,各地积极编制村庄规划,引领乡村建设和空间治理。据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王建辉介绍,该省发挥县级规划统筹性作用,以通则式村庄规划形式解决乡村地区有规可依等问题,以菜单式规划编制手法解决乡村振兴重点和特色等问题,以参与式规划组织方式解决村庄主体“一边站”等问题,以协同式规划实施政策解决乡村蓝图怎么“变现”等问题,使规划在城乡空间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新城开发是塑造高质量发展城乡空间新格局的重要方式。据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管理处处长朱丽芳介绍,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塑造空间新格局,形成“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并在规划引领下布局新城战略发展,全面优化空间格局,打造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空间和重要增长极,为城镇功能升级和重点区域发展提供保障。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平谷分局局长王晓明分享了该区试点建设国家“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的经验。平谷健全空间转换机制,按照独立性、隔离性、交通性、安全功能性、经济活力性、生活舒适性等要求做好“平急两用”建设选址,通过落实“减量”理念、盘活闲置资源等完善“平急两用”空间治理,从而更好促进了城乡融合统筹发展。  城中村一直是城乡空间治理热点和难点,如何以规划统筹引领城中村改造?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丁强介绍,深圳坚持规划先行,组织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五年规划),明确改造目标、策略、时序和重点片区,作为城市更新单元划定、计划制定和规划编制等改造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编制城中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适应新规划体系和存量土地开发条件下的以标准单元为基础的规划传导和详细规划编制管控体系。  在历史文化空间规划与治理方面,福州构建了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空间规划体系。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帆表示,该市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老街巷保护系列规划等,实现法定要素保护规划全覆盖,为名城保护实施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导依据。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院长冯文利指出,全面提升城乡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既要坚持系统性,切实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作用;又要坚持协调性,统筹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新增与存量、城与乡的关系;还要坚持人民性,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感受放在突出位置。  以标准化信息化助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  在“规划技术标准和信息化建设”平行会议上,专家学者围绕落实“四个统一”要求、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重要技术标准解读、加强规划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国土空间数字化转型等内容展开探讨。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到2023年基本建立多规合一、统筹协调、包容开放、科学适用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土空间规划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规划所所长田志强透露,目前已发布、在研和立项标准基本覆盖计划目标。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张尚武建议,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总体布局,抓住新体系的技术逻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对关键标准和关键环节加强预研究,近期应加强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标准的研究。  对于地方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建设,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副院长麻战洪介绍,该省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修订一批规划技术标准,覆盖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基础通用、编制审批、实施监管、信息平台等方面。  关于推动《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规范》实施,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卢涛建议,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要凸显宏观战略性和纲领性;在专项规划编制阶段,要落实细化总体规划引导和管控作用;在详细规划编制阶段,要落实和细化总规(分区规划)明确的各类应急设施的数量、规模和相关建设要求。  同济大学教授戴慎志介绍了《国土空间综合防灾规划编制规程》主要内容,重点就国土空间防灾安全格局、国土空间综合防灾规划编制会商机制提出建议,强调这是国土空间综合防灾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工作的技术指引,重点指导和规范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综合防灾规划和国土空间综合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数字中国战略和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监测网络(CSPON)是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对此,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晓波提出,在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的基础上,构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上下联动、陆海统筹的网络化、智能化监测与评价体系。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副主任熊伟建议,将空间规划与信息化进行深度融合,向上用于研判全国及区域空间格局,向下作为完善健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提升自然资源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燕琴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的定义与数据内容要求等,并提出了城市安全底线等5个应用场景及其典型指标,鼓励城市在此基础上探索增加新的应用场景,开启了时空大数据规范化应用的新起点。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副院长田春华指出,统一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补足各级各类规划技术规程空白,是在更深层面推动实现“多规合一”的必经之路。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应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数字生态文明的要求,着力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以智慧规划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以创新思维推动规划行业综合能力提升  行业创新发展,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行业创新发展”平行会议围绕规划科技创新、政产学研融合、注册规划师与规划资质管理制度改革、责任(社区、乡村)规划师制度建立、行业组织发展等内容展开。  对于规划科技创新,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司长姚华军表示,自然资源部从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技术、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技术等方面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技术支撑,同时通过持续推进部省合作、不断深化科教融汇等加强科技合作交流。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强化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框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李枫介绍,新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在推动资质管理改革上推出了优化专业人员结构、提升信息化水平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同时,在人社部指导下,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改革也有序推进,“全国优秀国土空间规划奖”正式获批并成为当前规划行业的最高奖项,将极大促进规划行业技术进步与创新创优。  当前,规划行业发展面临知识体系急速扩大、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工作方式急需调整适应等挑战与困难。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商静建议,既要强化政产学研协同,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编制单位、高校等的沟通交流,也要强化央地协同,加强对数字化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行业发展转入新赛道。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孙珊结合当地实践,介绍了在总规实施评估方面坚持“开门做评估”、在城市更新方面推动多主体协同等规划政产学研协作联动的实践探索。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何流则表示,针对改革后的规划行业特征,城乡规划、土地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应围绕土地利用和用途管制的改革需求,加强融合、拓展,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于海涛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规划行业和规划工作者创新和研究的“富矿”、施展才华的舞台,倡议行业凝心聚力、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成果。  以政产学研融合推进规划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规划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在“规划学科建设”平行会议上,多位专家教授围绕规划课程改革、规划专业设置、规划教材编写、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以赛促建、虚拟教研室建设、知识图谱应用等内容展开探讨。  北京大学教授林坚表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最紧密相关的一级学科主要为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公共管理学,借鉴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总结专业体系建设经验,可为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清华大学教授张悦认为,城乡规划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可以运用到更广泛的规划领域,既包括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代表、以用途管制为核心的空间规划领域,也包括以人居环境改善为宗旨、以开发建设行为控制为核心的建设领域的规划设计范畴,还可以涉及其他空间或非空间规划的专业实践。  据同济大学教授孙施文介绍,在20多所牵头院校及专家的组织下,目前第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各领域的知识图谱框架性初稿、修改稿均已完成。他认为,要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实务工作建构知识体系,打破不同学科的隔阂,覆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完整内容。  浙江大学教授吴次芳建议,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要有适宜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跨界化的人才知识结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柔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法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黄亚平认为,生态文明背景下建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注重点从“点”转向“域”、关注维度是“保护”与“开发”并重。他将规划专业课程改革方向归纳为:适应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大势,做好课程体系顶层设计,优化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推进多类型规划课程建设。  同济大学教授彭震伟指出,国土空间规划学科建设要加强规划课程体系建设计划的系统化、内容深度的层次化、教材形式的多元化、建设方式的开放化。在他看来,加强与行业的联动协同是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规划实践需要建立专业融合、实践方法融合的创新工作机制,规划教育需要探索学科融合、教学方法融合的创新培养机制。天津大学教授曾鹏认为,当前全国大学生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竞赛通过搭建实践交流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育、以赛促建,“产教融合”,将更好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2022年8月,我国首批重点领域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公布,其中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为“1+8”重点领域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金明表示,迭代更新知识图谱,建立健全教学知识体系,深化课程建设思路等将是未来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方向。  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党委书记易树柏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规划学科发展要凝心聚力当好落实“多规合一”改革的引领者,发挥好“多规合一”改革优势,形成政产学研协作联动的良好局面,培养出新时代能用、管用、好用的规划人才队伍。

  • 单位名称
  • 申请类型
  • 资质等级
  • 证书编号
  • 发证日期
  • 有效期至
  • 网站地图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主办 | 广西自然资源信息中心、宣传中心承办 | 地址:南宁市中新路2号

    技术维护电话:0771-5388026\5388342 | 法律热线:0771-5388216 | 新闻投稿邮箱:gxgt2009@163.com | 新闻投稿电话:0771-5388307

    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1748号 | 网站标识码 :4500000068 | 桂ICP备05004728号